|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期刊资讯
职称资格
职称评比就有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领导找到我们提意见
发布时间:2022-10-09 来源:http://www.baidu.com/ 访问:

  职称评委

  我当过好多年职称评委。以前,我担任原单位职称评审政工(法律)组副组长。因为当时所在部门要组织职称评审,我主要精力在这方面,评委工作量相对要少。那时职称很管事,与住房工资等待遇挂钩,评上个职称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大家都重视。除了干部任免,职称评审是最重要的工作。任免干部真正涉及的是少数人,不像评职称的人多,也相对公开,在这方面出问题会很被动。好在这个工作时间集中,到时候全力以赴,也没出现大的漏洞。首先要预测下属各单位职称指标,各个系列能评多少。当时中级以上职称都得考外语,合格后管五年,指标预测或分配也以五年区间作参考。学历资历都够,第一年有资格参评的系数为0.15,即100人给15个指标;以此类推第二年为0.30,第三年为0.50,第四年为0.75……反正年头越多系数越大。对于个人来说,并不意味着第五年就一定评上,这与参评者的综合素质有关。有人第一年就评上了,也有人考了第二次外语。有没有参加十年没评上的,不知道。为什么采用这个系数呢?因为我们的指标也是上头大致用这种方法分下来的。但评审是自己的事,上面只控制不能超指标,别的不管。预测一下,对各单位能评多少心里有数,若有特殊情况,比如有特别优秀初次参评的或七八年没评上的,好早作准备。预测系数根据实际确定并及时微调,适当照顾参评年头多的干部。这种指标预测或分配的方法内部掌握,不公开。这是个矛盾。职称评审的原则是看水平、能力和贡献,参评年限肯定不是主要因素;可指标又必须事先分配和预测,评审前并不清楚多数参评人的水平和能力,从利于把握评审均衡出发,需要确定个系数。这是没办法的办法。评审前到上级争取指标,虽然各家都在做,用处不大。指标下来了,预测时根据系数算到小数点后一位,四舍五入。有的单位综合起来小数点后是四点五甚至四点九,还是要舍去。碰巧了一个单位连续几年遇到这种情况,分管该单位的领导有意见,他们主张这单位连续几年这样,应该增加一个指标。我们没有执行。这种预测本身就不精确,四舍的有,五入的也不少,有可能评上的比指标多,再这样一加肯定超出。那些年最担心的反而是事务性工作。放在现在不值一提,一个软件全解决,当时不行。参评人的基础分要算出来,主要是学历资历,公布给评委。但参评的人太多,全部门一起算也难免出错。后来采用一个办法,我们算了后发到参评人手中,让单位和本人签字确认。本以为这样就准了,还是出了问题。一次我正在参加评审,被叫到另一评审组,让当场解释为什么两人情况一样,分数却不同。没什么好解释的,其中一个算错了,多给了分。评委关心自己单位的人,一比较看出来了。正是夏天,吓出了一身冷汗。有人拐弯抹角地说,职称关系干部切身利益,这么简单的东西都出错,评审结果怎么服人?这太冤枉了,要捣鬼也不会在这个环节。可短处明摆着,只能两三道歉。后来又被领导批评一顿。本想找这个单位和参评人理论,想想算了。换位思考就是我参评,分少了肯定去找,发现多给了分也不会告诉别人。多年工作,已经知道人在利益面前很虚弱很自私。发现过改年龄的,凭空年轻了好几岁;更离谱的是有人在调外单位时填高职级,或者把“地方粮票”级别职务写到表上,自己给自己升官。尤其是上面有人罩着,内行指点精密运作的,除非当场发现纠正,事后察觉了也往往无能为力。基础分这点事算什么?可它被大家盯着,这成了块心病,本部门计算多次后,再请财务的会计算一回,确保万无一失。后来请了计算机方面的人才,设计了个小程序,减少人工计算,这才放下心来。以前的职称评审,评委的作用比现在大得多,因为量化因素少,大部分分值由评委赋予。单位比较复杂,下属单位多,大的几千人,小的几十人,工作性质也大不一样,有带管理职能的,有生产经营的,也有搞监理评估等服务的,这些人放在一起很难比较。为工作顺利,在参评人多的工程、政工系列,不管大小每个单位出个评委,经统会审档案这些系列参评人少,评委主要是机关干部。真到了评审阶段,我反而轻松了。评委很多,每个人都有主观判断,不管谁对评审结果不满意,压力是分散的。不像准备阶段,出了问题都由组织者负责。方法也比较公正,最高分最低分都已经去掉,如果得分少,还是应该从参评人自身找原因。评职称不像考职称,虽然强调的是水平能力,其实最大的因素在贡献。评委最重视的是工作业绩,别的都差点。就有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领导找到我们提意见,说给论文的分太多了。他说职称应该评什么人,跑现场跑市场的人;他们哪有时间写什么论文?你看看这些写论文多的,都是没事干的闲人!我只能给他解释评职称与评劳模的区别。但大部分评委持这种观点。有一年工程系列评审的矛盾特别大,我们就调换了评委,每个单位出一名管技术的领导干部,增加一个环节,由他对本单位的参评者进行介绍,其实是排了个顺序,然后把预测指标告知评审组,其他评委打分时可以参考,工作表现好的大部分评上了。这样做并不完全正确,但能让工作开展得顺利一些。参评人员如果对评审结果有想法,应该找本单位领导交流。什么样的人容易评上职称呢?第一是业绩好的人。一个人为单位做的贡献大,评委都会打高分。有个小青年专业很棒,能直接与外国人沟通,开拓了合作渠道,他头回参评得分就是第一。还有个人学历不高,但人脉广,能协调各方为单位解决难题,也破格评上了。第二是有高等级的荣誉和成果,或者有SCI一类的论文,都没有问题。第三是综合素质高尤其是情商高的人,他们长于交际善于表达,述职会突出优点,能给评委留下好印象。第四就是参评次数多的人。评委相对固定,如果一个人好几年评不上,总会照顾一下。第五是年龄大的人。作为参评人员,首先要述好职,这是最重要的。尤其是述职材料,因为评委很可能不听你讲,看书面材料。我见过讲究的述职材料,出自印刷厂,有封面、目录、文字、图片,字体字号行距字距正规,把荣誉、成果、重要论文分门别类印在前面,一目了然。评委一看就喜欢。述职要注意简明扼要,千万不能超时,这是评委最反感的,尤其不要细致阐述自己工作的“意义”,他比你明白;要用自己习惯的口音,让人听懂即可。有人平常说方言,述职改为“普通话”,拿捏不准怪声怪调,声音时高时低,不仅效果不好,因为紧张也影响后面的问答环节。其次要尽量与评委沟通。评委虽然是评审头天晚上通知,但大致能猜得到。如果在评审前把述职材料送到评委手上,简要介绍下自己,一般会有效果。第三不管评上评不上,能参加的都参加,先混个脸熟。有两个人印象较深。一个是年纪较大的女同志,是“大普”,即工农兵大学生,具体政策记不清了,好像是按本科参评但有限制条件,她好几年没评上,急哭了。这事谁也没办法。第二个比较奇怪,毕业于名校,评了好几年得分很低,我看了他的述职报告,内容还行,就是不分段,密密麻麻好几页小字,好像要考验评委的眼神和耐心。我告诉他这样不行,还找了好的报告让他拿去参考。他很不以为然。下一年还没评上,我要来他的报告一看,跟以前一样,还是全篇一段。这份坚持毫无意义。不过他没再来找,也可能不再参评了。评审结果出来后,会有激烈的候补指标竞争。一个大单位,每个系列没有评上但在候补前几名的,都有可能晋升职称。至于哪个系列增加几个指标,主要由组织部门掌握,一般按参评人数量分配。这些指标少数是四舍空出来或留出来的机动指标,多数是向上级要来的。头回参评人一般拿不到正式指标,如果能争取排在候补的前几名,还是有希望的。因为工作关系,中间好几年没有参加职称工作。八年前,让我担任“联合高评委”。所谓联合,就是单位的研究、工程等主要系列职称自己评,有的系列评委力量弱,就几家一起评。联合的主要是政工、经统会审等相对边缘的专业。我只是个普通评委,对于分配指标、制定办法等都不知道,听人家通知啥时候上哪里评职称,去就行。现在职称作用已经大不如前,肯定不与分房挂钩了,在许多地方也不与收入挂钩。以前大家看重的正高级职称,就是评上聘了,也未必涨钱。比如研究和工程系列,对应这些人的高级技术职务是首席专家、高级专家和专家。首席多数由懂业务的行政领导转任;高级专家须有正高职称,但得看所在领域是否设这个岗位,如果认为该领域技术水平低而不设岗,有正高也没用;而专家岗副高也能担任。再说有职称也未必能聘到高级岗上。现在薪酬主要由行政和技术职务决定,与职称无关。所以,有段时间评正高的人不积极,有一年甚至没人报名。正高很难评,忙活半天未必评上,评上了未必有用,谁愿意折腾?组织部门还得去做工作,动员符合条件的人参加。有个老兄参评了几年,我说你折腾什么,他说正高退休后每月能多拿四百块钱。后来这四百块钱没有了,他也消停了。职称不那么重要了,评委也就不重视了。与以前各单位争抢评委名额不同,我所在的评审组八个评委很难凑齐,最少时来五个,有点事就请假。我算出勤多的,因为联合的单位轮流承办评审,在不同城市,可以出门散散心。参评正高的人不多,评副高却很积极,它容易评上。所以评委工作量还是不小。最大的是给送审论文定档打分,分了ABCD,A为优秀,D为不合格,一般是BC。打AD的评委得出具书面意见。我喜欢既有定性又有定量分析,或者引入新理论的论文。一篇论文引入了协同学理论,“通过序参量模式引领,实现子系统目标统一,推动协同创新系统成形”,虽然不很成熟,我还是打了A。打D的论文作者就评不上了,都很慎重。但有篇论文作者是生产单位的,贯彻的却是“×××强军思想”,甚至出现了“旅党委”如何,这是抄的,不打D说不过去。论文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横向错位,比如书记写了行政的工作,不是促管理而是抓管理。就是工作中确实这么干,论文也得变角度,因为他评的是政工职称;二是纵向错位,站到了中央的高度,写得都是大词,上下一般粗,放在垦利也行,放在利津广饶甚至新疆西藏都可以;三是论证草率论据空泛,或只有定性缺少统计基础上的分析。这些尤其是后两种得分都不会高。现在职称评比更规范了,在基础分和送审论文分之外,评委赋分的权限比以前少了许多。就我知道的政工和经济系列,按比重大小分了贡献、成果、荣誉和论文四项。论文占比最少是正确的,因为现在花钱发表这种论文既方便又便宜,它是按数量打分,五篇满分。其它三项是按等级赋分,一个国家级的成果和荣誉,比多少个省部级的得分都高。贡献分分得最细,处级的85分以上,科级的65至84,然后再分正副虚实,干综合还是干业务。其他人最多64分。我和另一评委提出过异议,评审办答复说这两类工作本质都是管理,职级代表着责任,很重要。我们说科级实职责任不比处级虚职小,人家不再理会。评委的职责,就是根据述职情况,在规定区间内给参评人打分,但述职已经不那么重要;提问环节也很简单,谁打分谁来问,从送审论文中找出三个问题,一般有两个容易回答。出乎我意料的,是有不少年纪大的参评人。这些人多是基层领导干部,第一学历低,快退休了还没混个副高,很执着。联合的单位工作地域很广,看到这些两鬓染霜的干部不远千里来参评,沧桑的脸上带着讨好的笑容,我感到辛酸。他们有的比我还大。我奇怪的是,该有的待遇早有了,这个职称已经给他们带不来任何东西,为什么还不屈不挠多次参加。直到有一天,一位弟兄告诉我,他来评个高级职称,是为了“给女儿一个交代”,说白了是为了让叛逆的女儿看得起他,这个东西代表他有文化了。他说,我这辈子能与“高级”两字沾边的,只有职称。我理解了。但他的想法有点偏差。我们普通人,恐怕一辈子也与真正的“高级”不沾边,不管你是不是顶着“高级”的名头。我的印象,现在各种“高级”如过江之鲫,多数只是说明了他在行业内干的时间长,很少人有创造性工作;倒是有些青年才俊,比如三十多岁的正高,他们往往有突破性贡献。(摄影 刘文明)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
摘要:职称评委我当过好多年职称评委。以前,我担任原单位职称评审政工(法律)组副组长。因为当时所在部门要组织...
精品推荐
摘要:职称评委我当过好多年职称评委。以前,我担任原单位职称评审政工(法律)组副组长。因为当时所在部门要组织...
热门期刊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杂志,双月刊刊,于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52-5026/G4,本刊在国内外有广...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杂志,于197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3-1419/N,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
青海草业青海草业
《青海草业》杂志,于199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63-1044/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
系统工程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杂志,于198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3-1115/N,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
肿瘤药学肿瘤药学
《肿瘤药学》杂志,于201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3-1507/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
Chinese Medical JournalChinese Medical Journal
《Chinese Medical Journal》1887年创刊,半月刊,邮发代码:2-920,由中华医学会主办。《Chinese Medical Journal...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联络
2007-2021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qkwtougao@126.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1 中国期刊网(sook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琼ICP备2020005474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qkwtougao@126.com    
中国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