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 要: 毕加索作为一代艺术大师,一生中主要经历了蓝色时期、玫瑰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和超现实主义时期等主要的绘画创作时期,其对艺术不拘一格的理解和认识,对艺术功能全方位开发的探索精神无不诠释着他在艺术上追求自我,突破自我,实现自我。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视角,透过毕加索所经历的几个创作时期,试着梳理毕加索的绘画艺术建构。
关键词: 毕加索;绘画艺术;需要层次理论
毕加索(1881-1973),法籍西班牙人,现代主义大师,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艺术家,他在艺术上多产多变,一生画作达37000幅,而这37000幅作品中又包含后印象派、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抽象派、新古典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多种风格,他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和革新对现代艺术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认为艺术不是一层不变的,是不断更新的,变化的,发展的,所以在艺术创作道路上他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和前进的脚步。当然,每一次的创新和改变都有深层次、多方面的原因,或是受前辈影响,或是他的感情经历激发他创作的灵感……在此,笔者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视角,来探究艺术大师毕加索一生的绘画艺术建构。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如下图1),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图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模型
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包括对友情、爱情、性亲密等的需求。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尊重的需求:包括自我尊重、
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和被他人尊重等。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他认为这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感情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此外,马斯洛在晚期时,他还提出了超自我实现理论。 这是当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充分的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时,所出现短暂的「高峰体验」,通常是在执行一件事情时,或是完成一件事情时,才能深刻体验到的这种感觉,通常都是出现在音乐家、或是艺术家身上。
二、毕加索的绘画艺术建构:需要层次理论视角(一)初步探索:蓝色忧郁时期(1901—1904年)
毕加索是家中长子而且是家中唯一的儿子,所以从小备受家人宠爱,父亲是美术教师,受父亲影响,毕加索孩提时就对绘画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和惊人的天赋,父亲的拐杖、画笔、鸽子等无一例外的都成了他的模特。8岁时便创作了第一幅油画《骑在马上的斗牛士》。1901年20岁时,毕加索已经小有名气,但这个时候他的生活状况并不乐观,生活拮据,好友卡萨吉玛斯因失恋自杀,与其女友热尔梅娜之间的三角恋关系也让毕加索非常困惑,这一切的原因触发了他以蓝色基调作画的动机,他用蓝色表达着贫困,苦难,忧郁……。查尔斯·莫里斯曾在《法兰西信使》所写的文章中评论毕加索说:
“无奈的悲哀影响了这个年轻人的所有作品……他描绘的人大多露出一副苦相,没有笑容。他的世界并不比麻风病人的病房更适合居住。他的画本身也是病魔缠身……”
这篇文章尖锐的表达了毕加索这个时期的绘画特点,而当时也没有多少人愿意收藏他的这一系列哀伤的作品,为此毕加索感到失意,这也使他处于人生中相对晦暗的低谷时期。此时的毕加索,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这些需求均未得到极大化满足,马斯洛认为,人类基本需求被满足的程度会直接影响他的身心健康,此时的毕加索是忧郁的,痛苦的,悲凉的,毕加索把这些情绪一一展现在他的作品里,代表作有《蓝色的房间》(如下图2)、《卡萨吉玛斯的葬礼》、《人生》等。

图2:毕加索作品《蓝色的房间》,1901.
(二)初步改变:玫瑰色时期(1904—1907年)
1904年,毕加索来到了巴黎,初到巴黎的生活依然过得清贫,但却愉快起来,因为他结识了阿波利奈尔、雅各布和萨尔蒙,他们一见如故,成为挚友,这群诗人把毕加索推到了法国文化的第一线。同时他遇见了第一个让她倾心的女人,年轻貌美的女模特费尔南德,并与之快速陷入热恋,友情和爱情的双重滋润使毕加索迎接了他玫瑰色时期的到来,虽然他绘画的主题依然是下层人民的贫苦生活,但绘画风格的改变清晰可见。 《江湖艺人》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如下图3),这幅画一扫蓝色忧郁基调,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粉红色,玫瑰色,黄褐色,画中的演员和小丑也变得细腻,温情而感性。这段期间他还结识了在他人生转折点至关重要的三个人物,那就是他的伯乐——斯坦因兄妹和此后影响他一生的现代派画家马蒂斯。毕加索与马蒂斯之间的关系亦敌亦友,两人性情和艺术风格截然不同,一个代表着宁静与祥和,一个代表着挑战与刺激,二人彼此被对方吸引着,影响着。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1954年马蒂斯去世。

图3:毕加索作品《江湖艺人》,1905.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