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山区高速公路的高路堤设计
山区高速公路的高路堤设计
来源:互联网 sk016 | 郑茂营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高路堤 山区高速公路 高路堤设计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1 高路堤的形成原因、概念和特点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蓬勃发展,已经从平原发展到山区。由于山区地形起伏变化复杂,路线纵坡受到构造物及地形制约,一些狭窄的“V型”沟谷和傍山的地段不可避免的出现高填方路堤,也称作高路堤。我国现行公路规范中对高路堤没有明确、严格的定义,一般情况认为水稻田或长年积水地带,用细粒土填筑的路堤高度在6m以上,其他路堤填筑高度超过12m(碎石、粗砂、中砂为路堤填料)或20m(其他材料)可视为高填路堤[1]。与一般路堤比较而言,高填路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1)填筑高度大,需要对路堤边坡进行验证,要求路堤本身具有足够的整体强度和边坡稳定性;(2)由于高路堤填筑断面面积很大,填筑工程量巨大,路堤的填筑缺陷相对较多,填筑质量保证较为困难;(3)路堤本身累积沉降大,对路堤单位填筑高度的工后沉降量要求更严格;(4)由于荷载相对较大,需对地基强度进行验算,要求地基承载力高、稳定性好;(5)地基沉降大,填筑过程中需对地基进行监测,控制总沉降量和沉降速率,确保高路堤地基的稳定。

  2 高路堤设计内容

  正因为高路堤有上述特点,室内设计需要针对其特点考虑全面和设计合理,对每处高路堤作为工点进行单独设计。任何一方面的设计错误或欠妥就会造成高路堤的边坡填土开裂、路基滑塌、路基不均匀沉降以及伴生的路面结构层破坏等变形破坏,影响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一般而言,高路堤主要设计内容为:(1)、填料的确定与压实标准(2)、确定路基横断面的边坡形式与边坡坡率(3)、稳定性验算(4)、路堤基底的处理(5)、高路堤稳定与沉降的监测设计。下面本文以杭州至瑞丽高速公路湖北省阳新至通城段(通山至通城段,以下简称“杭瑞高速”)为实例,论述山区高速公路的高路堤设计。

  3 高路堤实例设计

  3.1 项目区地形地貌与地质概况

  本项目地貌单元属鄂南低山丘陵区,由一系列褶皱山地构成,地形地貌骨架主要受东西向及部分北东向构造所控制,山脉走向、地形地貌单元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线位区地势从东往西总体呈现高低相间的串珠状展布,即四个山地串联三个呈东西向展布的盆地。微地貌类型以碳酸盐岩、碎屑岩分布区的低山丘陵地貌和以松散岩、侵入岩为主的丘陵垄岗地貌交互出现,呈现低山、丘陵、垄岗、洼地相间组合。沿线出露地层岩性主要为:震旦系硅质灰岩,寒武系白云质灰岩、炭质灰岩,奥陶系灰岩,白云质灰岩,志留系粉砂岩、粉砂质页岩、页岩,白垩及第三系砾岩、含砾砂岩,砂砾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中生代侵入岩。

  3.2 高路堤划分原则

  本项目以路堤边坡高度或中心填高是否大于等于20m来作为主要判定高路堤的原则,局部高度在15~20m间的路堤,由于地基土的性质比较差,为设计安全考虑,也作为了高路堤来设计。本项目单独作为工点设计的高路堤共有17处。

  3.3 填料的确定与压实标准

  项目区碎石土以及中硬质岩、软质岩的开山石渣为路基的优质填料,来源丰富。因此,因地制宜,对高路堤填料设计中指明为碎石土。填料级配要求应满足部颁规范要求。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压实标准,路基填料最小CBR值、填料最大粒径及压实度指标应符合下表1规定的要求。为提高路堤的强度与均匀性,避免路面的早期损坏,提高路面的服务水平,高路堤在施工至地面以上每4m高时及上路堤顶面时,分别采用25KJ三边形冲击式压路机进行补压,碾压遍数为20遍。路堤的压实度标准相应在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提高1%。为保证路基边缘部分的压实度,路堤两侧填筑宽各增加30cm,最后削坡。

  表1 高路堤填料最小CBR值、最大粒径及压实度标准 填挖类型 路面底面计起

  深度范围(cm) 最小CBR值

  (%) 压实度

  (%) 填料最大粒径

  (cm) 填方路基 上路床 0~30 8 ≥97 10 下路床 30~80 5 ≥97 10 上路堤 80~150 4 ≥95 15 下路堤 150以下 3 ≥94 15 3.4 确定路基横断面的边坡形式与边坡坡率

  高路堤的横断面不能套用典型横断面图设计,需单独根据路基规范进行设计,其流程为:先要拟定一个初步断面尺寸,然后对该断面尺寸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看其是否稳定和合理,如果不满足规范要求,则需要重新调整断面尺寸,然后重新验算,直至满足规范要求。目前在工程中,高路堤的横断面有两种形式:折线型和平台型。采用何种形式,需根据项目实际特点决定。本项目高路堤边坡高度高,为增加路堤的稳定性,故采用有平台折线型形式,即初步拟定在边坡高度为8、20m处设置2m宽平台,边坡坡率上部第一级为1:1.5,中间第二级为1:1.75,下部第三级为1:2。

  3.5 高路堤稳定性验算

  3.5.1 高路堤稳定性分析内容及方法

  高路堤破坏时的滑动面,一般通过坡脚,但有时也通过变坡点。因此,除了对整个路堤边坡进行验算外,在路堤上层边坡较陡时,还应对上层边坡进行稳定性验算(滑动面通过变坡点)。当基底软弱时,滑动面将通过坡脚外,应按基底滑动进行验算。因此,高路堤稳定性分析一般包括路堤堤身的稳定性、路堤和地基的整体稳定性[3]。用带有粘性的土填筑的路堤,坍塌时的破裂滑动面形状为一曲面,为简化计算,通常近似为一圆柱面(圆弧),实践证明与实际情况差异不大。因此,对于高路堤堤身的稳定性、堤身和地基的稳定性验算,路基规范采用了圆弧滑动法进行计算,推荐了计算精度较高、工程中最常用的简化毕肖甫法。

  3.5.2 高路堤稳定性结果分析

  根据地基承载力情况,本项目高路堤工点基底类型可分为以下三类:(1)软土地基(2)软弱地基(地基承载力介于100~150kPa间的软~可塑状土层,下同)(3)非软土或非软弱地基。对于地基为软土或软弱地基的工点,其地基将会经过处理,对工点处理前后均应做稳定性分析。依据理正岩土软件(5.1版)为计算工具,填料及地基的强度指标根据地勘试验结果或相关规范、手册来选取,对高路堤的稳定性进行了验算。对计算结果分析表明:(1)堤身稳定性均大于规范规定的稳定安全系数取值,表明拟定的横断面尺寸是合理的。(2)路堤和地基的整体稳定性除软土或软弱地基工点外,一般大于规范规定的稳定安全系数取值。(3)对软土或软弱地基经过相关处理后,路堤和地基的整体稳定性也满足了规范要求,表明处理措施是合理的。

  3.5.3 加强高路堤稳定性的措施

  由于受施工质量难以控制以及雨水等其它不可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虽然高路堤稳定性满足规范要求,但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对高路堤稳定性做了安全储备。在工程中较常用的一种方法是采用加筋技术。加筋土技术是一种在土中加入筋材料复合而成的复合土。在土中加入筋材料可以提高土的强度,增强土体的稳定性。加筋土近几年来由于它的造价低廉,施工容易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本项目为了增加路堤堤身的稳定性,在每处路堤堤身中下部布置了3层土工格栅,垂直间距2m,最底下一排距离地表不小于1m。土工格栅幅宽4m,其极限抗拉强度要求纵、横向均不小于50kN/m,极限伸长率不大于3%;采用凸结点加筋格网,以减少网格间脱落现象,结点剥离力应大于400N。施工时格栅铺设与路基土填筑交替进行;路基填料应严格分层压实,其压实顺序应先从格栅靠近锚钉的一端开始,逐步碾压至格栅尾部。土工格栅铺设时,端部应反折2m,同时沿路线纵向结合部应重叠0.5m。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56年,是浙江大学主办,由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农业与生命科学类学术性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现已被国内外许多重...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杂志,于199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5572/TP,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
重庆大学学报《重庆大学学报》
《重庆大学学报》(月刊)创刊于1960年,是教育部主管、重庆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现已被美国《工程索引》(EiCompendex)、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
邓小平研究《邓小平研究》
《邓小平研究》杂志,于201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51-1763/A,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史海存真...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于200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2-1759/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
中小学校长《中小学校长》
《中小学校长》杂志,月刊,于199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