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作文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是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和习惯提出的标准。而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是要经过长期的、有计划的训练,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教学中常听有些小学生说:“我就害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有东西写。”有的则说:“我真不知道怎么写作文,不知该从何写起。”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写出来了,也不过是刚开个头,廖廖几笔,就匆匆收场,内容空洞,语言乏味。究其原因,皆因小学生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头脑中缺乏材料,因而才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告诉学生:作文就是用笔说话,把自己想要说的话,用笔写出来。而要想有话说,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我国文学大师鲁迅先生也曾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之重要。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如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呢?这里我想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家也认为: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对于作文教学,也是这样,教师要善于激发他们写作动机,引起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变被动作文为主动写作。我们知道,小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分辨是非能力,年龄特征使他们具有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教师要紧紧抓住他们的这种欲望,引导他们细致观察事物,写出优秀的作文来。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各个年级的作文教学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课内落实。课内作文,相对来说要求具体,学生虽然在各方面都受到约束,有时显得比较被动,但这又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在平日的作文教学中一直是采取 “内外结合,齐头并驱”的办法:即一方面根据课程标准安排必要的课内作文,另一方面结合教学实际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外练笔。比如,去年我接了一个六年级班,我要求学生除了完成两周一篇大作文外,还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写一篇随笔,并在每周抽查一次,随堂进行讲评。
在课内作文的教学中,我总是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比如,学习写人物单元课文后,我布置一篇作文《记我最熟悉的一位同学》,要求大家以班里一位同学为描写对象,抓住其外貌特征进行描绘、刻画,看谁观察得细,写得像。作文写完了,我通过批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抓住自己所写的同学的特征来写,达到了本次作文的目标,为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一改往常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讲评模式。在讲评课上,我把全班分成五个小组,让每个学生在组中交流自己的作文,每组推选出两名,在班级中交流,并让同学们猜猜他写的是谁,看谁把同学写得最像。分组结束后,全班交流,台上的同学绘声绘色地读自己的作文,台下的同学则聚精会神地听、仔仔细细地揣摩,学生们兴趣昂然,有些没被选上的同学也报名到台上展示自己的作文,场面很是热闹。课后,我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根据同学的建议,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并把全班本次作文收集起来,装订成册,把它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留给母校的一份珍贵的礼物。这样既符合了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习作的“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要求。又将学生创作的兴趣激发出来了,提高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生应当“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因此,我在保证学生课内作文的同时,还注重了学生课外练笔的训练。我认为课外作文最好的训练形式是写随笔,因为随笔可以促使学生去观察事物,它的命题自由,选材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可以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自由空间。学生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记叙,可抒情,随心所欲。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刚开始,他们写的内容比较简单,渐渐地,观察视野不断扩大,涉及面广了。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写起,写社会百态、写人生酸甜。一学期下来,我发现,在日积月累中的写随笔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作文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班级生活的风波,家庭的悲欢离合,街头路边见闻……等等,真是大到生活百态,小到花草鸟鱼,尽入笔底。其中,有个学生跟其父母住在校园,有时间对校园常作细致观察,从景到人,从人到事,连续写了《我的校园生活》之一、之二、之三……在学生的随笔里,我感受到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也觉察到了学生因创作热情而激发出的观察兴趣。此时,他们不仅有话可写了,而且内容更具体,更真实,更贴近生活。一学年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不少学生还和我交谈了写随笔的体会,有的说:“老师,我每天都要瞪大眼睛在生活里搜寻,寻找我的写作素材。”有的则说:“因为写随笔,不管是在家里看电视、在上学的路上,还是在学校里,我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在谛听……”他们一致认为:写随笔的要求促使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全班五十二名学生全部完成了我布置的每周写一篇随笔的任务,而且由于观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不少同学自觉多写,并养成了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二、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学生有了观察事物兴趣,接下来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去观察事物,即要求学生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
鲁迅先生曾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这就告诉我们在观察事物时,不要只是“看”,要用“心”去看,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在一次作文课上,我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记一个普通人》。我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如何抓住人物特征写好人物,并向学生推荐了我们学校传达室的一个退休教师王老师,这位老师虽然几年前就退休了,但主动把收发学校报纸、信件的工作承担下来。每天早晨他准时把每封信件送到各班,上午上班他又准时把报纸、杂志送到各办公室。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从未间断过。并告诉学生围绕着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他:王老师外貌有什么特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他的事迹有什么地方让你佩服他、敬重他。根据我的提示,有的学生着重观察了他的“那副高度近视眼镜”;有的则看到王老师因腿有毛病而走路不稳的姿势;还有的刻意在他的简朴的衣着上做文章;有一个同学则详细看到了王老师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天气里,不顾自己身体,冒雨排除学校大门门前的积雨水,保证了同学们顺利地上学的事……。于是,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描写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小人物——传达室王老师,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普通人从每个学生的笔端跃出。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慢慢明白:所谓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不只是“看”,是用“心”去看,只有抓住事物的特点或事物的特征,才能真正学会了观察方法,培养了观察事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