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将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即听前阶段、听中阶段和听后阶段,每个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关键词] 三阶段:预猜; 提示;反馈
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听和读是语言理解的技能,“听”是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四项语言技能之一, 也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用初中《新目标英语》教材高度重视听力教学,每个单元设计了五个听力训练任务 ,有三篇甚至更多听力材料。在听力材料的选取上贴近学生生活,趣味性强,取材地道,英语纯正,时代性强,内容丰富。听力材料体裁以对话为主。听力活动训练任务设计丰富多彩,训练任务设计有梯度,如:听并把图片和文字配对,把人和图配对,把句子和人名配对,听并连线,听并排序,圈词,回答问题,补全句子,完成表格,给图片标号,选择、打勾,判断句子正误,勾出听到的句子等。其信息量大,词汇覆盖面广,语境生动丰富。
但有些听力活动训练任务和材料难度较大,如何有效完成教材设计的听力活动训练任务,是所有学生能够实现课程要求的听力目标。如果采用科学、有效的听力教学过程,就可以做好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提高英语听力教学效率和效益,笔者多年尝试“三阶段”听力教学过程,取得了有效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听力教学过程中三个阶段(即听前阶段,听中阶段,听后阶段)来叙述英语听力教学的操作方式。
听前阶段
听前阶段就是在进行听录音材料前,根据听力训练任务呈现的标题、图片、表格和文字等信息,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根据生活经验进行预测该听力材料所谈论的话题、所述的大概内容及事物发展的过程及结果,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了听录音前的心理准备。如果学生通过对提供信息预猜出说话者所表达的话题和内容,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兴趣。这种预猜是学生根据自己学过的语言知识和思维逻辑对所听材料进行推测的能力,因此,培养这种能力是听力前必不可少的一步。
在进行听力训练之前,为了提高学生的听力效果,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推敲教材设置的听力训练任务,听每个听力训练任务中的听力材料,掌握听力材料的难易度,分析听力材料的内容和难度是否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否与新课程的教学描述目标相适应。对一些很难的听力材料要做适当铺垫和调整。教材安排的听力训练任务难度大,学生不易接受的,要重新设置难度低的听力训练任务,代替教材安排的难度大的听力训练任务;或者先完成重新设置难度低的听力训练任务,再完成教材安排的难度大的听力任务。为完成难度大的听力训练任务做好铺垫,这样设计不同层次由易到难,顺序渐进的听力训练任务,能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完成听力教学目标。对听力材料中难度大,学生不易理解的生词、句子和语法,教师要为学生做一些帮助,在听前要创设情境,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呈现这样的生词、句子和语法,达到理解其词义、句意和语义的目的,为完成听力任务扫清障碍。
听中阶段
在初听前,要帮助提示学生明确听后要完成的听力训练任务,理解听力训练任务的内容,这样学生有目的带着“任务”听听力材料,他们能够从记忆中捕捉听力材料的主要信息,不平均分配注意力,听关键词,抓主要线索,辨别并获取“有关成分” ,舍弃“无关成分”。初听属于听力的起始阶段,学生可边听边记,记录听力训练任务所要完成的的信息,如:记录材料中的人名、地名、时间、原因等信息。也可以引导学生边听边做划线搭配、选择题、填空题、判断正误、补全对话等练习任务。总之这一过程,主要要求学生根据听力训练任务的要求,抓住听力材料的主要信息和关键词。初听结束后,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听力材料,在听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观察学生的表情,察看学生完成听力训练任务情况进行判断,如果不少学生听力任务完成有困难,证明听力材料较难或者录音语速较快,为了让学生完成对听力材料内容较全面的掌握,可以再听一遍,必要时使用暂停键,这样才能保证真正达到理想的效果。
听后阶段
学生听完听力后,首先教师可让学生独立完成听力训练任务,然后再分组讨论答案,通过讨论,他们相互补充、相互帮助达成共识,如遇不确定的问题,教师可让学生再听有关听力材料的相关内容,直到明白为止;然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借助短时记忆,根据听的内容进行语言输出训练,及时反馈,做到学以致用,听与说、听与写、听与读的结合。如:让学生编对话、复述所听的内容、把对话改编成短文、分角色朗读等。
总之听力是听和理解能力的综合,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教师应循序渐进地设计听力教学的程序,在有效地培养学生听力技能的同时,传授一定的语言知识,使学生被动听的过程变为主动获取的过程,在听力训练上,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有机结合,为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的提高而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