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孩子,其他学科都不错,只有地理课程较差,我们把这个群体成为“地理学困生”,俗称“地理偏科生”。既然其他学科能学好,我们可以排除其智力因素,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群体地理学困,该如何解决呢?
一、调查分析
通过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面对面交流,对家长电话采访、家访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困原因进行分析。调查对象为初一、初二两个年级的地理学困生。调查问卷发给一些地理学困生100份,回收有效问卷数分别为100份,回收率为100%,问卷涉及学困生自身对待地理学习的情况和他们课外生活的情况,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了认真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现 状 良好 一般 差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对地理的兴趣 13 13 48 48 39 39 学习态度 20 20 70 70 10 10 预、复习工作 11 11 27 27 62 62 听课效果 15 15 63 63 22 22 完成作业 33 33 24 24 43 43 学习的毅力 6 6 81 81 17 17 现 状 经常 有时(偶尔) 从不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与教师、家长沟通 12 12 33 33 55 55 与上进生交往 33 33 52 52 15 15 与后进生交往 7 7 47 47 46 46 现状 学好地理很有必要 学不学地理无关紧要 不用学地理,可放弃 人数 11 84 5 比例 11% 84% 5%
二、地理学困问题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地理学困原因分析主要归为以下三类:
1、家庭社会条件不足。
学生家庭状况不佳,没有家教或是辅导班的帮助,完全凭在校时间接受学校教育为主。家长文化背景较差,平日忙于农活等生计问题,甚至是外出打工,孩子跟老人生活,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更没有机会带孩子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解祖国的山河大川,对学习的东西全凭想象,缺乏感官认识。一部分学生很有考高中的希望,但地理学科不同程度的限制了这个理想的达成。
2、学生地理基础较差,现行的地理教材难度较大。
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并不正确,未引起充分重视。学生升入初中时,认为学好语数英等主课就行了,对地理不屑一顾,课上听讲不认真,课下更不会去巩固复习。一开始,部分学生就对地理学习不够,基础差,越发失去了信心,就造成了恶性循环,更谈不上感学习的兴趣了。
新课改下的地理课本特别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涉及范围广,学生基础知识没学好,更不会去应用。甚至连图都不会读,造成地理成为软肋。
3、地理教师、同班同学的偏见、歧视是地理学困生产生并不断增加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于部分地理教师只偏爱、赏识地理基础较好的学生,而将忽视了基础较差的学生,师生之间形成了情感上的隔阂;还有的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地理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同班的部分同学也常常因他们的地理成绩差而不和他们交往,这样就更加重了地理学困生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
三、地理学困生转化策略
根据地理学困生产生并增多的原因,结合课题组一起探讨转化学困生的实践,现将地理学困生转化策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策略
所谓情感是人的一种机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它包括积极的情感和消极的情感。积极的情感,对地理学习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转化地理学困生过程中,我们就是要诱导、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抑制、转移消极的情感因素。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唤起他们的积极情感:
1、淡化教师权威、培养“学困生”对教师的良好情感。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认同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如果学困生对地理教师产生了敬畏的心理,甚至从内心排斥、不信任、不接纳他,那么他们在地理课堂上更会提不起兴致,激发不出热情,更谈不上合作交流,老师最终也会很失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呼百应的知识权威的形象,要走下讲台与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进行平等地交流,教师的言谈举止要对学困生产生一种“亲和力”。课下要多与他们沟通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成绩差的真正原因。通过真诚地沟通,消除师生间的情感屏障,让他们的积极情感得到启迪和激发。
2、课堂上使用鼓励性语言,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在地理课堂上,教师的举手投足都会传递着某种情感信息,教师要多用亲切的目光关注着他们,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当学困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总是认真倾听,面带微笑,眼光里流露出热情和期待。回答对了,要给以及时的表扬和肯定,说一些如“将来肯定在地理方面有成就”、“简直就是一个未来的地理学家”等类似激励的话。回答错了,也要讲一些类似于“再想想,你可以的”、“多看看书,相信你可以更棒”等鼓励的话,而不是说那些伤害他们自尊、挫伤积极性的话。
(二)课堂教学策略
1、对地理学困生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对这一特殊群体,教师不能对他们的要求过高,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给他们正确定位。我对我所教班级的学困生的定位很明确,我从不要求他们达到如何如何高的水平,但我要他们明白:“你们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在地理学习方面比其他学生差一点,但只要你们不懈努力,每天将自己与昨天的你进行对比,哪怕有一点点的进步,你们都是地理学习上的成功者”。这几句肺腑之言,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又沟通了师生的情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2、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培养和保护地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陶行之先生也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陶行之先生所说的“兴味”就是“兴趣”。作为地理教师要小心翼翼的保护好他们刚刚萌发的地理学习热情和兴趣。在设计学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易度。切莫让他们去做根本无法完成的学习任务。同时教师还要投其所好,布置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任务,让他们的心情放松,高高兴兴的去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中多应用地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节奏中进行,加深印象的同时,还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针对不同类型的地理学困生,教师可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突出该生的个性特点,让每个地理学困生都展现出自己闪光的一面,全面发展,实现全面的人生价值。
有人说:爱漂亮的孩子容易,爱“丑孩子”难。而我认为,每个孩子摆脱幼稚,告别无知,改变拙劣都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只要用爱去滋润,用教育艺术去熏陶,就能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获得人格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