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案例背景】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听了一节在五年级上的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课堂快结束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心情。一个坐我身边、表现很活跃、估计也很聪明的学生说出了“词人当时很难受”的答案……
【案例描述】
一次提问:满脸疑惑
……
师:文中有一个词能反映此时作者的心情?你能找到吗?
生都找到了“喜”字
师:那么辛弃疾喜欢什么呢?
生:我觉得辛弃疾喜欢这个美丽的环境。
师:你从哪里得知的?
生:我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知道作者很喜欢这美丽的环境。
生:我也觉得辛弃疾很喜欢那个小儿子,从那个“最喜”我们就能发现。
生:我觉得辛弃疾的心情是很难受的,“醉”一字告诉我们,词人喝了很多酒,而我们经常看到“借酒浇愁”一词,说明辛弃疾当时是不快乐的。
师:那辛弃疾到底是快乐还是难受呢?有没有谁再来说说?
(学生沉默,无人举手。)
师:我赞同第一个同学的观点,词人当时是快乐的,因为这美丽的景色、夫妻的和睦、两儿的勤劳和小儿的无赖都让作者非常喜欢。现在,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朗读这首词。
(此时,我仔细观察了那位表达不同意见的学生,他皱着双眉,满脸疑惑。)
……
一次试上:进入“沉醉”
正巧,我带的也是五年级,于是,我在自己班上进行了一次试上。
在课堂上,我引出了同样的话题。
师: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词意,你能联系全词说说“醉”的意思吗?
生:“醉”就是“陶醉”,陶醉在美景中了。
生:“醉”就是指词人喝醉了酒,看到这个美丽的景色。
师:此处的“醉”到底是“喝醉”还是“陶醉”呢?
生:我觉得两个意思都有。既有多喝了,也有辛弃疾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陶醉其中了。
生:我觉得应该更加偏向于“陶醉”。因为我们刚才学习的几幅画面中,都表达出了词人喜悦的心情。
生:我觉得词人当时是很快乐的。你想啊,他品着美酒,赏着美景,怎么能不醉呢?早就“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生:我也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后文中还出现了“喜”这个字。老师,经常说:要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教室里一片掌声)
师:是的,辛弃疾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也多次出现了“醉”的画面。(课件出示《破阵子》)请认真朗读,看看你从这首词中,能读出怎样的“醉”?
生大声朗读,有的轻声讨论。
生:我读出了辛弃疾为不能报效祖国,为自己不能上战场厮杀而醉。
(说完后,颇有感情地朗读了一遍)
师:(课件出示辛弃疾晚年生活状况资料)是的,请大家看看这段资料。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了力主抗击外族侵略的金戈铁马的岁月,也经历了被贬乡村,陶醉物外的沉沦。词的风格也迥然不同。希望同学们更多的了解辛弃疾,了解辛弃疾词中或壮怀激烈,或恬静淡然的情感。
……
【案例反思】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璀璨的明珠,也是语文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在高年级诗词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词精美的语言外,还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所创设的意境,进而准确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意境应该由学生自己去体会,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
一、扣住“词眼”教诗词
诗人、词人往往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方寸之中,读起来令人神思激荡。“词眼”就是指全诗词中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字。欣赏古代诗词时,我们应该抓住诗词的“诗眼”“词眼”,这样才能在诗词鉴赏中真正感受诗词的境界,深刻体味到诗词的意境。这首只有46个字的《清平乐 村居》,稍加品味,词人无比喜悦的心情就可以悟得。
接着,通过不同的“醉”体会词人不同的作品,情感的对比,都能引导学生体会到作品中意境的不同、词人心境的不同。《清平乐 村居》中的“醉”是快乐的,尽兴的,全词洋溢着眼前的美好的生活和美景都让词人陶醉了;《破阵子》中也出现“醉”字,“醉”却是愁、悲的直接表达。词人本想借酒浇愁,却是“愁更愁”,与前一首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次试上,紧扣“醉”字,由浅入深,层层引导,把握词意,想象意境,体会情感,收效明显。
二、不要轻易放弃课堂生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越来越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课堂上随时可能“节外生枝”,发生事先没有预料的“意外事故”,如学生的回答或发问出乎教师的意料,学生的行为令教师始料不及等。这样的生成,如能好好利用,说不定就是课堂的亮点,我们怎么能轻言放弃?
第一次的《清平乐 村居》中,当学生提出“词人当时很难受”的答案时,正说明了以这个学生为代表的部分学生,还没有理解全词的意境。这其实是语文课堂需要关注的问题,也是需要教师顺学而导的地方。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就此讨论,或者引导学生围绕插图等一些资料进行探讨,而不是简单地以“我赞同第一种观点”强行灌输,那么,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也会增加,也能更加感受到诗词的魅力。上课前,我们若能做好提前预设、精心设计、断增加自身积累,就会更有把握地利用生成,让学生陶醉于我们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