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语文是什么”何以成为一个问题
“语文是什么”何以成为一个问题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于龙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是;确定性;本体论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

  “语文是什么”被认为是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提性问题,它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原因在于:一、确定性给人以稳定和安全的感觉;二、人类天然有形而上的本体追问的兴趣;三、追问“是什么”既可明确事物“是其所是”的依据,又能据此“成其所是”;四、“是什么”的问题总是演化成“规律”、“目的”和“本质”等问题,因此,它不可避免的成了各种“教学问题”的问题之源。对这一问题的研讨,可以从“陷入其中”转向“置身其外”的“问题史”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

  是;确定性;本体论

  一

  “语文是什么”这一问题已经困扰语文教育界太久,至今我们都难以走出它的阴影。大家普遍相信,任何一种语文课程与教学行为背后都有一种基本的理论预设,即都有一个“语文是什么”的个人理解,所以这个近乎“哥德巴赫猜想”的问题,成了“一个语文教育绕不过去的问题”(李海林,2006)。而它在实践中往往演化为语文学科(“语文课程”或“语文教学”)的“性质”、“目的”、“任务”等问题,产生了意见纷呈的本体论课程话语。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虽然大家不断试图破解语文学科所谓“特有的”“性质问题”,找到语文科“独当其任”的“任”,明确语文科“是其所是”的“是”,或终结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追问”的努力,但就目前的成果来看,从“纷争”性质到“消解”性质(于源溟,2004),从“语文”新解(如“言语教学论”),到取消“语文”(王文延,2000;江川,2002;李俊,2005),我们的这些工作虽已更趋理性,却还远未达成共识。

  实际上,人们总有这样一个思考习惯——只有先认清“它是个什么东西”,才能明确“它能够做什么?”这就好比说,你只有知道“什么是饺子”,才“能够包出饺子来”,否则你包出来的也许成了馄饨或者别的什么。相应的,在语文教育界,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只有认识了“何为语文”,才能清楚“语文何为”。因此,语文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就是为“语文”划界,以确定语文究竟是什么、能做什么,而“语文是什么”这一问题也就成了“绕不过去的问题”(李海林,2005)、“语文界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潘新和,2005)。当然,事实上,人们对此问题源源不断的产生兴趣绝非一个简单的“思考习惯”就能解释清楚的。那么,“语文是什么”何以成为一个困扰我们的“前提性”问题呢?

  二

  原因之一:确定性给人以稳定和安全的感觉,人们往往乐于处在确定性中,却不大在意究竟是谁提供了怎样的确定性。

  我们总是需要确定性带来的稳定与安全的感觉。人类面临的是一个诸事杂陈的世界,倘使没有对现象界的抽象和概括、指称与界定,人类有限的认识与理解几乎不可能把握那无数个体、无数事象与无数可能,甚至无法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坐标。须知,人们是多么需要这样一个坐标,一种身份确认,否则对于个体来讲,生存将是多么难以想像的事情。对于认识和理解而言,语词提供了某种确定性,正是有了那些整合了多样性因素、从特殊个体内容中抽取出来的共渡的概念和语词,我们才能够更方便的共同谈论一些人、事、物,才能在交流中说出一个“树”的抽象概念即可在对方那里唤醒“树”的具象,而不必向他描绘这棵树的位置、长短、粗细等细节。这样,至少在“牛”与“树”之间,我们用指称的方式划定了界线。对世界划界也就意味着我们对世界的把握、控制、规范和驾驭,当我们一一指称了现实世界的人、事、物之后,这个世界仿佛在我们的安排之下,变得秩序井然而不再令人恐慌和不可琢磨了。对于人的生存而言,确定性即意味着某种“社会承认”。社会是这样一种机构,生活其中的每一个体都被赋予某种身份、位置,而他们都要经受各种制度的规约——那些制度其实也是抽象出来的、用以衡量每一个体的“尺度”,都要恰如其是的言说和行事,否则便是僭越了“本分”。而僭越了本分的个体就有被社会遗弃的危险。社会其实只在“确定性”和“统一性”的基础上才可以正常运转,它无法顾及每一特殊个体,满足他们林林总总、复杂矛盾的愿望。也正是因此,在那些极端的年代里,许多人乐于做革命的螺丝钉;即便做不成革命的螺丝钉,被贴上右派、地富甚至反革命的标签也有人心安理得的接受,虽然令人恐慌,但毕竟有一个社会位置。

  对“语文”也可作如是观。正如普遍流行的课程话语——“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所揭示的一样,语文、语文学科、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所涵盖与指称的世界是如此辽阔和丰富,倘使这一世界没有一个基本的规定性,我们当如何把握它?倘使不能在语文和大语文、泛语文、非语文之间划定界线,在实践中,我们究竟应该何去何从?给“语文”划界,也就是给“语文实践”一个标准、一个尺度、一个规范。而“语文”因此也才获得了某种确切的“身分”。虽然有时我们也不满足于一个给定的身分——比如“工具性”之类,而试图另觅他途,贴上更合适的标签——比如“人文性”、“文化性”之类。不过,我们总需要某个标签、某种身分,并借以推销一种主张或践行一种观念。事实上,20世纪后半叶以来,我们走马灯似的给“语文”贴了各种标签,定了各种身分,设了诸多标准,其反复无常终致让人无所适从。当然,在我们“恰如其时”的质疑各种标签时,总是忘记了提出这样的问题:是谁、在什么时候、为什么给“语文”贴上了这样的标签?[1]

  三

  原因之二:人类总是天然的对形而上的本体追问怀有兴趣,以期对置身其中的世界做出各种解释。

  我们总要对事物和事情划界,还因为我们总会产生终极追问的兴趣,总有超越实存的愿望——总想从更高的视角来认识和把握实存。“抛开可见的现存世界,去追求一个不可见的本体世界,这是只有人才会具有的特性”,人类这种“不满足于既有存在,总是追求未来理想存在”的特性通常被称作人的“形而上学本性”;从人类思想史的发展看,任何一种世界观理论,无论是科学的、哲学的,还是艺术的、神话的,大都以揭示世界本质、破解世界奥秘,从而达到对世界的规律性的把握为其逻辑起点的。[2]这就好比对于人自身来说,我们单单明白了人怎么吃饭,怎么行走,怎么工作,还远远不够;我们总还有这样的追问冲动:人之为人的依据是什么?人究竟是什么?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苏格拉底终其一生都在追问“是什么”的问题:美是什么?勇敢是什么?正义是什么?德性是什么?等等。西方古代哲学本体论主要关心的问题就是“存在是什么”[3]。不仅如此,各学科其实也都对“是什么”的问题怀有浓厚而持久的兴趣,于是才会有如下的系列追问:社会是什么?哲学是什么?科学是什么?文学是什么?真理是什么?人是什么?人类是什么?教育是什么?历史是什么?……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现代化?什么是比较文学?什么是数学?什么是自由?什么是艺术?伦理学是什么?历史学是什么?……[4]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月刊)创刊于1981年,由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卫生事业管理分会承办,是目前国内重点研究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的性刊物,为部级综合指导类...
城市勘测《城市勘测》
《城市勘测》杂志,于198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2-1309/TU,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勘察技术、...
内蒙古文物考古《内蒙古文物考古》
《内蒙古文物考古》(现:草原文物)创刊于1981年,由内蒙古文化厅、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和内蒙古考古博物馆学会主办,是内蒙古文博界集资料和研究成果的主要发表园地。 《...
现代物业《现代物业》
《现代物业》杂志,月刊,于200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管,现代物业杂志社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
地震工程学报《地震工程学报》
《地震工程学报》(季刊)创刊于1979年,由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主办。获奖情况:中国地球物理学类核心期刊;中国地震局科技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西伯利亚研究《西伯利亚研究》
《西伯利亚研究》杂志,于197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3-1051/C,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苏联研...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