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来源:互联网 luo | 王启富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品德与社会;情感渗透;主体性意识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德育是个系统的工程,内容也比较多,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可见,品德与社会课承担着德育任务,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有机的渗透德育教育呢?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情感渗透;主体性意识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的课题之一,特别是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本质。进行德育教育是当代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地的责任和义务。德育渗透的途径和形式有多种途径,在具体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呢?

  一、把握学科特点,注意德育渗透的生动性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学科,把握住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教育时,才能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在日常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抓住品德与社会学科“生活性”这一重要特点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德育渗透的生动性。例如:教学《全家福》一课时,通过搜集日常生活中父母长辈养育自己的典型事例,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学习《贴春联》一课,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感受浓浓的春节气息,通过对家乡民间文化传统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寻求学生精神需求与德育要求的最佳结合点

  德育教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还应选准它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面对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学生耐挫能力不强,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吃苦,自理能力差,父母教育方式不当,道德观念、集体观念、节俭思想意识淡薄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认准学生精神需求的同时,对症下药,对其进行相应的德育渗透。例如:《遇到困难的时候》一课,针对当今学生耐挫能力差这一精神需求,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知道遇到困难时应该做到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后的乐趣,从而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以此为德育教育的渗透点是教师最佳的选择。

  三、利用课堂教学随时进行渗透

  德育内容是一个整体,学生的道德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在一节课把德育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只有在每一节课适时渗透一个主题,才能收到实效。学科的每一课都可以渗透一个德育主题。我在教学中探究了“热爱集体”、“拒绝不良习惯” 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了“孝敬父母”、“尊重他人”、“诚信做人”、“遵纪守法”、“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等活动;突出了“爱国主义”、“理想信仰”、“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环境保护”和“艰苦奋斗”等教育活动。这些主题教育活动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在完成教学的同时适时穿插渗透的,也就是常说的寓德育于教学中,这是我一贯坚持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和原则。

  四、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

  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应该是经过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思考后水到渠成地内化生成,而不是经过他人反复、机械地说教生成。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倡课堂上应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自由思考的空间。力求将课堂还给学生。也就是说: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去战胜;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去锻炼;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去展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教学中,更应该重视学生自己的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加深认识,增强体验,形成信念,养成习惯。因此,可以秉承上下求索的精神,创设多种活动情境,借助学生的个体经验,以活动为中介,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情景模拟体验,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认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从而施加积极影响,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

  五、情景育人、以情感人

  德育的方法、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德育内容都有不同的形式,今天的孩子用简单的说教方式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德育的内容要活动化,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内化。这就要教师创设情景,情景是一种很好的育人形式,实际上任何一种育人形式都需要教师情感投入,都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情感,一个没有情感的教师是培养不出有感情的学生的。真爱、真诚、真情注解“情感教育”的真谛,给了我很大的启迪,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在选取典型事例的同时,用饱满的热情、真挚的情感去打动、感化学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育是一个没有止境的事业,德育渗透的方法和形式的探索也永无止境……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端正教学指导思想,确立德育观念,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拓宽教学渠道,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之中 。这样,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小记.如何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J].考试(高考族).2009年11期

  [2]吴汝萍.在生活中凸现思想品德课的趣味性与价值观[J].生活教育.2008年01期

  [3]刘德娥.构建思想品德课与生活的桥梁,促进学生有效学习[J].教育科研.2011年18期

  [4]杜芳.走进新课程做新型思想品德课教师[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年08期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中国铁道科学《中国铁道科学》
《中国铁道科学》是由我国著名科学家茅以升先生于1979年亲自创刊、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主管、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办...
海岱学刊《海岱学刊》
《海岱学刊》(半年刊)创刊于2002年,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由齐鲁书社出版。《海岱学刊》中“点”与“面”的关系有所调整,...
儒道研究《儒道研究》
《儒道研究》(Studies on Confucianism)(年刊)创刊于200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儒道研究》深入研究儒家道家...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杂志,于195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3-1029/C,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现...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60年,是教育部直属高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学术性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