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政治与法律法学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分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分析
来源:互联网 sk012 | 王红霞
【分  类】 政治与法律法学
【关 键 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按学科设置目的及课程自身性质来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兼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历史课程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紧紧把握这个特点,特别是要突出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根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精神,中宣部、教育部于 2005 年 2 月联合下发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 实施方案》,把“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合并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中,在一年级本科学生中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新课。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首次被列为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要求从 2007 年春季开始在全国普通高校普遍开设。这也是继“98方案”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从“纲要”课程的酝酿到实施, 已有六年多的时间,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纲要”课程作为一门以史学知识为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问题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和潜心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按学科的设置目的及课程自身性质来看,兼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历史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把握这个特点,特别是要突出其思想理论课的功能。因为这门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而不是历史学科的专业课,这就要求学生在了解中国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在规律的前提下,在正确了解国史、国情的前提下,确立并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把自己锻造成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达到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是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明确提出了把深刻领会“三个选择”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主线的要求。从《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政治教育功能远重于它的历史教育功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

  一、“纲要”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正确认识国情,辩证分析矛盾,解决问题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助于高校大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和现代的国史和国情。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要使明天的中国比今天的中国发展得更快、更强、更好,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正如毛泽东所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予总结,承继这一分宝贵遗产”。[1]作为当今的大学生特别要从中国昨天那充满血与火、仇恨与耻辱、反抗和斗争的历史中,去寻找促进历史发展的规律,去吸取那付出高昂代价换来的教训。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国从19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共计105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们,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定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2]这就是说,中国昨天那80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沉痛而深刻的教训,腐败就会自我断送,落后就要受欺挨打。这个教训也告诉我们,要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在坚持我们先进的社会制度的前提下,一方面要遏制腐败行为,从严治党治政,不让腐败行为侵蚀我们的灵魂,以保持队伍的纯洁,增强党战斗力;另一方面,还要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上的落后状态,尽快缩短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

  二、“纲要”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国史,激发其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才能了解道到正是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和灾难,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了解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才会懂得近代中国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取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够集中精力为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从而充分认识近代以来中国进行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学习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才能使学生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革命传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我们会看到,中华民族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从外国侵略者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天起,中国人民就从没有停止过反抗斗争。从林则徐的“虎门硝烟”、关天培、陈化成的壮烈殉国、冯子才七旬上阵取得镇南关大捷到邓士昌、林永升的视死如归、为国捐躯;从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转战大半个中国,威震京津到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台湾人民的反日斗争;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既有爱国将领的挺身而出、不畏强暴,又有广大人民群众的义愤填膺、同仇敌忾;既有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抛头颅、洒热血,也有各阶层群众为民族的独立而奋勇抗争、前赴后继。“近代中国人包括统治阶级中的爱国人物在反侵略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顽强的斗争,才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历尽劫难、屡遭侵略而不亡。那些不畏强暴、赴汤蹈火、血战疆场、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乃是中华民族的脊梁。”[3]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英雄豪杰。正是有了千千万万这样的仁人志士,正是有了数百次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才使帝国主义虽然凭借洋枪洋炮、趁封建统治者无能之机轰开了中国大门却不能灭亡中国,最终还是被中国人民所战胜,使中华民族始终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我们能够坚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社会形态下,中华民族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在今天,虽然我们的祖国生产力还不发达,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我国还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因为我们有了先进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有了先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了先进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有了坚贞不屈的13亿中国人的顽强努力和艰苦奋斗,我们的祖国一定能够跨进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也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杂志,于196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63-1005/C,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艺...
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
《语言教学与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我国及时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性学术期刊,也是语言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刊物,历史悠久,发行量大,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 ...
数学年刊A辑(中文版)《数学年刊A辑(中文版)》
《数学年刊A辑》杂志,于198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1-1328/OI,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概率统...
河北果树《河北果树》
《河北果树》杂志,于198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3-1202/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百花园、工...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西南边疆民族研究》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半年刊),由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办。创刊于2003年。2008年3月,经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第七次会议评审并报教育部批准...
西北林学院学报《西北林学院学报》
《西北林学院学报》杂志,于198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61-1202/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水土...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