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协调关系研究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协调关系研究
来源:互联网 sk001 | 康文渊 ,高鹏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协调发展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 要: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是城市发展内部的一对至关重要的矛盾。加之在可持续发展观思想包含的对能源消耗、环境质量、社会公平的诉求使得对于两者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良性发展的理论及实践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简要介绍了国外关于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发展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并根据我国大城市发展现状,从法规制度、观念更新、管理机制和具体的规划管理措施等方面建立两者间的协调发展思路。

  关键词: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协调发展

  0引言

  城市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一直是城市规划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社会背景对此问题关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概括而言,国外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研究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交通的物质性规划模型(交通是土地利用的外生常量、重视交通供给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交通需求管理、人文、社会因素综合在一起的政策结合数量分析模型;能源、环境等约束下的计算机仿真综合模型。但是因为这种分析方法牵扯因素太多,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和动态性不足,又很难与政策建议联系在一起。而在现实世界,如新加坡、香港在没有高深模型的规划指导下,依然取得了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协调互动。文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试图理清我国大城市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协调关系。

  1我国大城市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发展现状

  1.1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的互动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全面深化和加速,我国大城市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城市化浪潮。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7.3%提高到2008年的45.68%。(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报告)一方面突出的表现在城市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重新调整的城市空间重塑:一个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城中村更新、CBD、TOD城市开发的逐步推进和住房市场化等因素给各个城市带来了新一轮的机遇。城市化的推进势必导致城市土地范围的扩大和土地的再利用,而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新世纪能源、环境方面的约束等也同时给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城市就是人们其土地上进行集中活动的特定领域。一个城市土地利用的充分性、土地利用布局和分类深刻影响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特点,决定交通量的生成。从需求的角度考虑,交通需求来源与土地使用,从而受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影响,因此城市空间结构对于交通流量的空间分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城市交通系统反过来又会对城市空间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制约。可以发现,一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模式和交通系统一起影响着城市人们的日常出行。二者之间的一体化规划、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1.2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现状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工业用地比重偏大,住宅、交通、环境绿化和第三产业用地比重较低。根据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一般城市用地结构是生活居住用地占40%~50%,工业用地占10%~15%,道路广场用地占8%~15%,绿地占8%~15%。而据中国55个城市调查,工业用地比例高出上述标准10个百分点以上,住宅、商业服务等生活用地低于上述标准3~10个百分点。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工业产出与占地面积的相关性较高,导致工业用地过快增长。城市交通用地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用地占比例过小,导致城市交通不畅和整体运营效率降低。目前大多数城市都是在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拟定的用地布局来进行城市土地分类建设,城市交通系统依据土地布局分类进行供给配置。

  1.3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现状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人口的数量的急剧增加和工业技术的进步,我国城市交通一直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括轨道交通、轻轨、市内高等级环路、高架桥、交通枢纽等。

  仅轨道交通运行长度已超过600KM,还有许多大城市也正处于筹备和建设阶段,由于每公里轨道交通造价不菲(约5亿人民币每公里),政府又承担着大约70%的投资,如何有效解决建设资金问题是以后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

  交通供给的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支持和发展了城市活动,但由于我国大部分城市是一种被动的交通供给,是在土地利用布局的基础上提供的运输服务。城市的居住密度、就业密度、可达性、邻里设计和城市居民的整体人口特征、社会经济状况、死人小汽车拥有量一起作用于道路网络和交通服务系统,决定着人们平时的活动地点和出行方式的组合。我国城市土地开发利用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发展布局,没有考虑其与交通系统的互动性,

  地产开发等项目的批建没有充分考虑交通影响分析,超过了交通系统的容量,导致城市“摊大饼”式的无序发展,城市中心区人口、就业密度向外围地区逐次降低。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交通拥堵、潮汐交通、局部道路设施使用结构性的不足或过剩,可达性跟进不足,造成人们居住和就业、日常生活、休闲的人性失衡。加之小汽车拥有量的绝对增加,人们很容易产生路径依赖,对公共交通认识片面。造成城市交通系统的恶性循环。

  2国际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协调发展借鉴

  2.1新加坡

  新加坡在交通需求与土地利用关系的研究和实践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特别是在实践方面,在战略规划编制方面,十分注重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协调,将城市发展结构与公共交通骨架密切配合。1972年编制了首次全市概念规划,强调了土地利用功能布局与交通之间的关系,利用大规模的道路、高速公路以及公共交通在内的高效系统将新建的CBD和老的工业区、市中心联系起来,实现了宏观层面的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规划。1991年对概念规划进行了修编,建立了长期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土地利用发展策略,进一步分散中心区和工业区的服务和就业功能,发展一系列次区域中心,配套相应的设施和就业,使居住、就业和日常生活能很好的就地均衡,同时通过公共交通网络将各次中心和原中心很好的联系起来。

  在总体交通研究方面,1970年初展开了首次总体交通规划研究,研究中强调了控制私人小汽车的使用。制订了私人小汽车许可管理制度,要求买车必须持有通过投保得到的许可证,以及较大的燃油费等限制了小汽车拥有量。使用时在某些拥挤地段收取高昂的道路使用费和停车费。在地铁站附近规划合适的高密度混合使用的商业开发区、住宅开发区和社会机构开发区,同时将地铁站和其他交通方式充分结合,实现方便换乘。保证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

  2.2香港

  香港新界的几个市镇完全按照规划的土地使用和交通网络、运输模式来进行开发建设。在新界有78% 的就业岗位集中在8个位于地铁站附近的就业中心。具体举措有:加强居住和就业土地用途的引导,来增加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居住和就业中心多建立于地铁战附近,并有人性化的步行系统和合理的换成环境;最主要的是香港将轨道开发和对应的路面周边和车站进行联合开发,即由一家公司来进行地下地上的联合开发,这样可以较好的解决项目投资和实现运营两大难题,实现了政府和企业的双赢,同时注重了社会公平,满足了大部分人的利用公共交通出行的需求。香港地铁是世界上少有的地铁运营盈利的城市。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杂志,于197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3-1109/T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
陕西地质《陕西地质》
《陕西地质》杂志,半年刊,于198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主管,陕西地矿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
档案学通讯《档案学通讯》
订阅投稿请联系杂志社。 《档案学通讯》杂志,于197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1450/G2,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
文化时空《文化时空》
《文化时空》创刊于2002年,是文化时空杂志社主办。 《文化时空》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
长江文艺评论《长江文艺评论》
《长江文艺评论》杂志,双月刊,于201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武汉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主办的学术性...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半年刊)创刊于2012年,语种:中文;英文,开本:16开,出版地:北京市,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是一门复合型的学科。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其...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