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理论的早期教育启示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理论的早期教育启示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满忠坤 赵鹏程2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自卑;自卑情结;超越;早期教育启示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 要: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 1870-1973)在其著作《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了自卑情结及超越等的概念,建构起其自卑与超越理论。在阿德勒看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本文拟就从两个方面探讨阿德勒自卑与超越理论对早期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自卑;自卑情结;超越;早期教育启示

  一、自卑感与自卑情结

  阿德勒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反对弗洛伊德把性本能视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其理论是以社会文化为价值取向的,理论的最后落脚点是追求人的优越感和自我完善完善。为优越而奋力是阿德勒人格理论的基本动力,他把为优越而奋力称作生命的实质。行为的动机出于人的社会性,而不是弗洛伊德所强调的源于力比多(Libido)的生物性本能。后来,阿德勒又把个人优越而奋力的观点改变成个人为完善的社会而奋力,即社会兴趣理论。他认为人类生活在“意义场”之中,而这一意义更多的是大家同感的体认,是“别人能够分享的意义,也是别人认为有效的意义”。[1]

  (一)自卑感与优越感

  在阿德勒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2]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自卑感,就在于我们的需要和我们的现实之间往往存在差距,有种力不从心的微弱感。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通存在的事实,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这是因为他们常依赖成年人生活,且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有了自卑感,它会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就会迫使个体采取行动来解除这一自卑的困扰。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情景下,个体往往采取不同的方式应对自卑,一种是积极主动的寻求解决的方式,设法克服障碍最后往往会战胜自卑。而有些时候,一个人已没有勇气面对生活,但他仍然要设法摆脱自卑之感,不过这种人采取的方式不是设法克服障碍,反而是用一种自欺的“优越感”来麻醉和欺骗自己,这样做的结果,非但不能克服自卑感,而是愈积愈烈,在困难面前表现得犹疑、彷徨甚至退却的举动。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实际上它是人类、个体不断发展的动因。在阿德勒看来,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追求优越并不是说人人都天生要寻求在地位上、等级上超过别人,也不是说人们要追求保持自己比别人更重要的态度,而是个体无论追求什么都渴望有能力和有成效的动机。每个人都有渴望优越感的目标,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

  (二)自卑感与自卑情结

  自卑感不同于自卑情结,在阿德勒看来一般的自卑感是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一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的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正如弗洛姆认为的“人是所有生物中最无能的”,因为人一出生起就处于弱小、卑微、幼稚、依赖和无助的境地,都体验着自卑,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因此,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现实。当人的某种能力缺陷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往往会大大加强,甚至以畸形的形式如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等方式表现出来,由此上升为“自卑情结”。因此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结。”[3]

  二、自卑感的功效及其机制

  自卑既能摧毁人,也能塑造人。每个人在克服自卑,寻求优越感的方式各不相同,由此形成不同的生活风格和人格,我们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补偿不当,另一种是适当补偿。补偿不当指的是缺乏或过度补偿,这都会引发自卑情结,甚至患有神经症。有自卑情结的人通常会有两种表现:一是缺乏补偿时。人面对自己卑微、无能而消极,不敢正视现实,极力掩饰,并放弃自我改善处境的想法。二是过度补偿。为了摆脱卑微,人极力寻求另外一种满足,以掩饰其某方面的自卑感,甚至不顾别人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陶醉于自我虚幻的优越感中,盲目追求个人优越,对自己缺点克服过犹不及,甚至表现出某些变态的行为举动。这都是自卑导致心理异常的副作用。

  但是当一个人面对自卑而积极地寻求适当补偿,追求优越时,自卑感反而是催人上进的推动力,使人不断开拓进取,体验积极的生活。正如阿德勒所说,“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在每件人类的创作之后,都隐藏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对我们文化贡献的源泉。”[4]一个适当补偿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挠时,他就能在另一方面找到新门路,获得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如外貌不是很好女性,往往会通过或得高的学业成就来达到心理补偿。正因为自卑,人类追求优越感永远不会停止,而人类文化发展也在不断地推动。

  三、自卑与超越理论的早期教育启示

  (一)重视早期家庭教养方式,预防问题儿童的出现

  除天生的器质性病变因素以外,所有儿童都具有能正常发展的生物前提。可是为什么有的儿童却成了“问儿童题”?个体成长是环境(广义的环境,饱含教育在内)与遗传两因素影响下的展开过程,阿德勒认为这其中关键之处在于早期家庭教养方式。“学校里的问题儿童,其责任在于家庭,学校只起到一个‘显示器’的作用,使儿童的各种问题显示出来。”[5]

  父母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教育孩子,他们不知道去顺应自然、使子女成为自己生活的客体对象,忽略儿童的主体性,以自己的意志统摄子女的一切。这样,儿童处于工具性的地位,容易囵隅于自卑之中。另外,即使是父母意识到这一点,但同一个家庭中的孩子也可能因为不同的长幼排行而产生无形的作用,使幼者、病弱者或因父母的偏爱,而引发自卑情结。因此,问题儿童的产生既有父母的主观意志的原因,也有某些容易被忽视的客观因素的涉足。虽然阿德勒也承认问题儿童的产生与经济、社会、种族或家庭状况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他仍然强调家庭教养方式的重要影响。所以,家长要有这种意识,适当的予以干预,取长补短,发挥儿童的优势,弥补气不足,提高早期对家庭教养方式的重视,科学的施教,在自然与干预之间寻找平衡点。

  (二)客观对待自己的优缺点,避免“自卑情结”的产生

  阿德勒的自卑与补偿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卑感,自卑是正常的,必须的。适度自卑感是激励个体超越的动力,去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从而争取更大的成功。事事都有一个“度”,而如果自卑感愈积愈多,而不能积极的宣泄、释放,就会引发“自卑情结”。过度的自卑就会变成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礁,关键期儿童自然健康的生命航船,就容易触礁。这需要每一个教育者(家长和教师)正确看待儿童的优缺点,警惕儿童有可能的自卑,在生活学习中积极引导学生,使儿童扬长避短,保持适当自卑感,也就是客观对待自己的不足。作为一种“强化物”家长和教师的期望与态度对儿童早期成长关系密切,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家长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优缺点,多与儿童沟通,引导儿童正视自己的长与短,并懂得“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人无完人的事实。我们要做的是立足于实际,发扬儿童的优势一面,正视并尽量克服其欠缺的一面,促进儿童良好社会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避免郁积为自卑情结,使儿童拥有活泼开朗、向外的性格和健康体魄。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军事通信技术《军事通信技术》
《军事通信技术》杂志,于198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2-1289/TN,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学术论...
医用生物力学《医用生物力学》
《医用生物力学》(双月刊)创刊于1986年,是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主办的医学刊物。 《医用生物力学》主要刊登交流我国学者在生物力学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和部分国外专家的...
聚氨酯工业《聚氨酯工业》
《聚氨酯工业》杂志,于198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2-1275/TQ,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分析与测...
脑与神经疾病《脑与神经疾病》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于199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3-1191/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论著、...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杂志之家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并非《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杂志官方网站。订阅投稿请联系杂志社。电话:010-64464782,地址:...
教育财会研究《教育财会研究》
《教育财会研究》杂志,于198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2-1346/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基础教...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