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如文中的解释,即爱人。在《活着》中,主人公福贵既做到“仁”的极致,又把这一脉相承的“仁”浸入到骨髓中。《活着》所描写的现实,不只是一个环境,固定的,死去的现实。作者看到了人是选样走过去,又看到了人是怎样走过来的,他不是描写斤斤计较的作品,而是实实在在的作品。主人公福贵开始是个不孝子,脾气上来“小子打老子”,和爹对着干。最不孝的莫过于把一百多亩田以及自己的房子都输了,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浪子回头金不换”。当把一担担铜钱送去还钱时,明白了爹的良苦用心,明白了生活的艰辛,由败家子,转变为了爱这个家,爱家里的人,尤其是体现在对凤霞这个聋哑女儿的身上。
在《活着》中,如果说家珍是真诚的代表,那么有庆便是善良的象征,而凤霞则是美的化身。作者在有意无意中,诠释着真,善,美的意义内涵。福贵是多么爱自己的聋哑女儿,在凤霞跑回来,福贵又送回去到时门口时,“仁”爱之心复苏了:“就是全家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作者描写当时的父女之情:她右手在我脸上一摸,我再也不愿送她回那户人家了,背起凤霞就往回走,她的小胳膊勾住我的脖子,走了一段突然紧紧抱住了我。抱住了我,也就抱住了希望。这时的福贵也许才更深刻的明白一个男人的责任,一个父亲应尽的义务。谁怜天下父母心?这时的风霞可是真真切切感到了父爱的伟大意义!
对于“勇”的内涵,我更认为苏轼的解释比较全面。他在《留候论》开头就这样写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种勇,就是“泰山崩于前而不栗”“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坦然、镇定。在《活着》中,有庆的不幸之死,对福贵的打击可谓是当头一棒,睛天霹雳。没倒下,说明其大“勇”的韧性,他的做法是什么呢?把有庆瞒着病重的家珍,偷偷的埋了。白天自己在地里劳动,是肉体上的折磨,更可痛的是晚上,还要受精神上的拷打,正如书上所描述:慢慢往城里走,快走到城里时天黑了,再走回来。到有庆坟前坐下,和自己不幸的儿子进行着里外的“交谈”,真有种东坡当年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而对家珍的瞒,又何偿不是一种纠心的伤痛?勇者无惧!福贵虽然那颗心已被压的破碎,但他没有失去理智,自己去创作一种更好的心境,去做其他不伤害自己亲人的事。主人公福贵正是用自己的生命力量去化解他或自己亲人的人生的缺撼。我们不能像乌云那样,自己遮住了太阳,却怨天空不明朗。得失,已经变得无所谓,在主人公福贵“大勇”的心面前,也许只剩下好好的活着,这种坚定的信念在支撑吧!
三、逆来顺受
《活着》在另一方面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有一句话说得好:人越挫越勇。在《活着》中,主人公福贵也正是默默承受着外在接踵而来的打击,一波强似一波的海浪。首先是小儿子有庆的死,死的是多么的“怨”,被人为的抽血过多而抽死。接着是凤霞产后大血不止而死。这真是命运的捉弄,用书中的话来说就是:有庆是死在别人生孩子上,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上。其三就是和自己相濡以沫的老伴家珍离他而去。人啊,活着时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时候也会想个法子来宽慰自己,家珍那时也一遍一遍地对我说:“这辈子也快过完了,你对我这么好 ,我也心满意足了,我为你生了一双儿女,也算是报答你了,下辈子我们还要在一起过。”而做为老伴的福贵,也坦然地接受了这一切:“家珍死的很好,死得干干净净,平平安安,死后一点是非都没有留下,不像村里有些人,死了还有人说闲话。”其四是女婿二喜的惨死:身体贴在那一排水泥板上,除了脚和脑袋,全身都给挤扁了,连一根完整的骨头都找不到,血肉跟浆糊似的粘在水泥板上。脖子突然伸直了,嘴巴张得很大,那是在喊他的儿子。那可是他生命最后的纳喊,是一个铮铮的男子汉最后的人生缺憾——没最后见一面自己的儿子。最后是小外孙吃毛豆过多而撑死。主人公福贵自辩道:“这孩子不是嘴馋,是我家里太穷,村里谁家的孩子都过得比苦根好。说是豆子,苦根也是难得才吃上。我是老了昏了头,给苦根煮了这么多豆子,我老得又笨又蠢,害死了苦根。”
福贵是怎样面对他这人生十之八九的不如意的事呢?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一个的悲剧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水涌下,因为生命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下老得福贵和一头牛在在阳光下回忆。福贵不想去怨,也没有精力去怨。《活着》这本书的最后,作者这样描述道: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喝道:
少年去游荡
中年想掘藏
老年做和尚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这是主人公福贵对真实一生的简单概括。让我们不禁想起孔子的三戒。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应该警惕,年轻时,血气还不成熟,要警惕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要警惕争强好胜;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退,要警惕贪得无厌。”在浪子回头(即主人公福贵倾家荡产)之前,无疑是对此的颠覆。主人公福贵在年轻时,用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中的话来说,那也是“依昔红颜美少年”,地地道道的纨绔子弟,有名的“公子哥”,青楼成了他经常光顾地场所,更让人震惊的是,他“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对于自己老婆在家中:四样不同做法的菜,下面都是一块差不多大小的猪肉的劝喻,无动于衷。更有甚者,让胖女人背着,丢老丈人的脸,让老丈人闻风丧胆,直不起腰,最后逼得老丈人傻站在那里,嘴唇一个劲地哆嗦,半晌才沙哑地说一句话:“祖宗,你快回去吧!”但在浪子回头以后,性情大为改变,尤其在战场上经历过后,变得逆来顺受,与世无争。正如其在歌中所唱的“掘藏”,福贵经历战争的残酷,是他在大难之后就看透了这一切。因为他的“掘藏”实在是太无情了,当时对于他们来说,死太平常了,就像你在无意中捏死一只蚂蚁那么容易。他们在死人中间翻翻这个,拔拔那个。在死人中间跨来跨去,因为昨天还健在的几千号伤兵全死了,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上面盖了一层薄薄的雪花。他们惊呆了,如书中老全死后所说的悲惨:“老子连死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这种“掘藏”给作者在和平年代足够活下去的勇气,于是乎在最后唱道:老年做和尚。和尚本来就意味着六根清净,断绝一切俗尘杂事。在最后,福贵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买了一头牛,一头老牛,用村里人的话来说就是:“福贵,我看它的年纪比你爹的还大。”也许会那头牛会成为他最后的殉葬品。但主人公又怎能摆脱尘世的烦恼。在其中,他给牛起了自己许多亲人的名字,难道不是对以前生活的点滴的回忆?“做一天和尚做撞一天钟”吧,也许自己在垂暮之年死的钟声已经渐渐响起。作为现在一个老人来说就成了过一天算一天,得过且过吧!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得:其实人真的只是一个存在,它和万物自然存在一样,并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