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
广西河池市东兰县人民医院 547400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用药状况。方法:将2017年7月到2017年12月设为常规组,将2017年1月到2018年2月设为干预组,两组均选期间200例实施中药注射剂治疗的患者,常规组实施常规用药,干预组由临床药师进行用药干预,分析总结两组患者临床用药状况。结果:干预组患者中药注射剂日均费用、用药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中药注射剂使用中实施药师干预可提升临床用药合理性。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用药;不良反应;治疗费用
中药注射剂是将中医药材进行有效物质提取后,对药物进行精制和配置过程后,将药物制成可供机体肌肉、静脉使用的溶液[1]。目前中药注射剂的药物类型逐渐增多,且中药注射剂中不合理用药状况增多,使得中药注射剂运用中的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升高,患者用药安全性下降,限制了中药注射剂的推广应用[2]。为进一步提升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用药,本院在2017年1月到2018年2月间200例实施中药注射剂治疗的患者中实施了临床药师用药干预,现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7月到2017年1月设为常规组,将2017年1月到2018年2月设为干预组,两组均选200例实施中药注射剂治疗患者。常规组患者年龄20~76岁,平均47.7岁(s=11.2);性别分布:男/女为113/87;疾病类型包括:肿瘤疾病57例,感染性疾病59例,心脑血管疾病35例,骨科疾病49例。干预组患者年龄20~78岁,平均47.8岁(s=10.8);性别分布:男/女为112/88;疾病类型包括:肿瘤疾病55例,感染性疾病60例,心脑血管疾病36例,骨科疾病49例。对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对比,结果处于对比研究标准内(P>0.05)。
纳入病例:实施中药注射剂治疗患者;一般资料完整患者;意识清晰患者;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研究课题;患者自愿配合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病例:中途退出研究患者;孕期患者;哺乳期患者;精神障碍患者。
1.2 方法
对常规组实施常规用药,由临床医师为患者开具处方,由药师患者开药,并由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用药方案,患者自行用药。干预组由临床药师进行用药干预:①分析总结中药注射剂用药不良反应现状及原因:回顾以往临床资料,分析中药注射剂用药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不良反应出现的原因。②加强与临床医师合作:临床药师需积极与临床医师沟通交流,及时向临床医生反馈目前中药注射剂的相关研究最新进展,并组织临床医师进行中药注射剂的相关药理知识培训,不断提升临床医师的理论知识储备状况;在临床医师开具处方后,药师需加强对处方的审核,及时发现处方中的不合理用药状况,并及时反馈给临床药师,及时进行处方更改。③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药师需积极与患者沟通,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宣教,引导患者认识并重视按医嘱用药,指导患者禁止擅自用药;在患者用药过程中不定期询问患者身体感受,了解患者不良反应状况,并是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调整用药方案[3-4]。
1.3 观察指标
①分析总结两组患者中药注射剂日均费用、用药时间状况。
②分析总结两组患者中药注射剂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状况。
1.4 数据统计
用SPSS20.0软件处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用n(%)表示计数资料,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中药注射剂日均费用、用药时间状况分析
干预组患者中药注射剂日均费用、用药时间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见下表1。 表1 患者中药注射剂日均费用、用药时间状况分析(±s)
组别 例数 日均费用(元) 用药时间(d)
常规组 200 105.3±41.2 7.5±2.6
干预组 200 78.2±35.8 5.9±1.8
t -- 9.302 8.703
P -- <0.001 <0.001
2.2两组患者中药注射剂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分析
干预组中药注射剂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见下表2。
表2 患者中药注射剂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分析[n(%)]
组别 例数 皮肤粘膜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 呼吸系统症状 循环系统症状 总发生率
常规组 200 11(5.5) 9(4.5) 13(6.5) 9(4.5) 42(21.0)
干预组 200 6(3.0) 4(2.0) 5(2.5) 3(1.5) 18(9.0)
-- 1.536 1.988 3.723 3.093 11.294
P -- 0.215 0.159 0.054 0.079 0.001
3 讨论
中药注射剂与其它中药剂型相比,其利用度明显升高,且药效发挥更为迅速,使得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增多[5-6]。但临床报道中药注射剂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在陆斌[7]的研究中中药注射剂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达29.15%,发生率较高;本研究中患者不良反应主要涉及皮肤粘膜、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吴振营[8]的研究中患者还出现心血管系统、全身性损害状况,危害较大。因此需加强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管理,以预防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中干预组患者中药注射剂日均费用、用药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用药经济负担及用药安全性明显改善。原因是本研究由药师辅助参与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医疗过程,在实施药学干预前,对中药注射剂用药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出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主要分为处方不合理和患者自身因素两种,其中处方不合理主要因临床医师的药理知识不足、处方审核不足引起,患者因素与患者用药依从性相关。针对以上状况,在药师药学服务中,通过加强药师与医师的交流来改善医师中药注射剂药理知识储备,并加强处方审核,可有效提升处方合理性,减少溶剂不同、用药剂量不当、联合用药不当、重复用药等状况,经药师与患者的沟通可针对性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因此可减少用药费用,提升安全性[9-10]。
综上所述,中药注射剂使用中实施药师干预可提升临床用药合理性,减少用药费用,提升用药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韦云威.药师干预中药注射剂不合理使用的分析与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0):105-106.
[2]王淑香,任杰,刘红敏,等.承德地区常用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3):290-291.
[3]孟庆磊.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J].中国处方药,2017,15(7):59-60.
[4]康全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特点及临床合理应用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2):170-171.
[5]赵慧,林燕,陶红慧,等.我院2012~2014年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及合理性分析[J].中成药,2016,38(9):2088-2092.
[6]李娟娟,郑春茂,武爱娣,等.2015年医院抗肿瘤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药业,2016,25(16):75-76,77.
[7]陆斌.86例中药注射剂临床不合理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药业,2016,25(8):87-89.
[8]吴振营,宋志勇,刘玉霜等.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用药调查与合理用药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0):99-100,104.
[9]崔鸿江,白璐璐,段秋霞,等.某骨科医院临床科室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不合理应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25):146-148.
[10]王金萍,赵萌,聂晓静,等.2014—2016年西安市中心医院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分析[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7,32(10):2002-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