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化工与理学 > 荒漠化监测与生态文明
荒漠化监测与生态文明
来源:互联网 sk006 | 魏怀东 周兰萍* 陈芳 胡小柯 丁峰
【分  类】 化工与理学
【关 键 词】 生态文明,土地荒漠化,荒漠化监测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人类社会当进入了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时期,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要求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协调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向“生态化”发展,社会消费趋向文明。而土地荒漠化是生态文明破坏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导致了诸多生态问题,其发生发展的类型程度及其驱动机制纷繁复杂,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和长期开展荒漠化监测工作,客观掌握荒漠化发生发展及防治信息,才能有效的建设生态文明。因此,荒漠化监测是科学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其中的首要建设内容。当前荒漠化监测发展还需要进行研究探索和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生态文明,土地荒漠化,荒漠化监测


生态文明
文明是人类科学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总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它不仅要求人类应该用更为文明而非野蛮的方式来对待大自然,而且在文化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上都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崭新视角。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的底线是“生态安全”。 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我国在近三十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
1.1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征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致力于现代化的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有效解决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1]。生态文明要求人类摆脱工业文明中为增长而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与生态双重目标的转变,并通过对人类自身计划发展、资源合理配置、土地绿化等措施来协调社会、经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具有以下特征:
1.1.1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协调发展
工业文明赋予人类巨大的改造自然的力量,激发了人类战胜自然,主宰自然和统治自然的豪情壮志,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人是自然的最高立法者”,表明了人类的“反自然立场”。人类按自身主体性的标准探索和改造自然环境,用自己的目的和计划构成一种作用于自然的人择方式,在确立人类中心主义原则的同时,也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类自身遭到了自然界频繁的报复。生态文明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出发,通过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全面优化,谋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2]。
1.1.2社会物质生产向“生态化”发展
生态文明是谋求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人与环境的共同进化[3],这就决定了生态文明不仅要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更要实现提高生态质量的目标,因而生态文明要求社会物质生产必须从保护环境出发,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生态化”。所谓社会物质生产生态化,就是要求人们把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与传统工农业技术的精华结合起来,建立具有生态合理性的社会物质生产体系,使资源的消耗速度不超过替代资源的开发速度,实现资源的循环或重复利用,将污染物的排放量控制在自然系统自我净化能力的阈值之内[4]。目前提出的绿色食品、绿色科技、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以及无公害技术等概念都是社会物质生产生态化的体现。
1.1.3消费趋向文明
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指导下,人们狂热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把GN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准,忽视了自然界的其它价值,尤其是生态价值的丧失,将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被破坏置于生产成本之外,导致资源消耗程度、环境污染程度与GNP同步增长,不真实的利润也孕育了工业社会的经济功利主义。生态文明要求人们改变传统消费模式,代之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中心的适度消费,要求人类消费既符合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发展水平;既满足人类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促使人们消费行为朝着有利于环境和资源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方向演变。
荒漠化监测
2.1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5]。荒漠化造成大面积可利用土地资源的丧失,土地生产力衰竭,产量逐年下降,使得人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荒漠化具有广泛的危害性,对生态环境、土地资源和交通运输、河渠疏水、通讯畅通等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造成严重危害,给区域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荒漠化分布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既有风蚀沙压为主的风蚀荒漠化,又有以水土流失为主的水蚀荒漠化,既有以冻结与消融等物理过程为主的冻融荒漠化,又有以不合理灌溉等人为作用为主形成的土壤盐渍化。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同时受到多种外引力的作用,其过程与结果既十分复杂,又多种多样。其驱动因素既有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也有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人为因素。在人类生存的区域或者人类活动可以到达的区域,超载放牧、滥挖滥采、毁林毁草开荒、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人类活动是引起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因素,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导致了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背离,是破坏生态文明的主要表现形式。
2.2荒漠化监测
荒漠化监测是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实地调查与定位观测,定期对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的类型和程度进行监测和评价[6],回答过去与现在荒漠化土地的空间位置在哪里,面积有多大,属于什么类型,荒漠化程度是扩展还是逆转,程度如何,速度如何,引起荒漠化的主要和次要驱动因素及其驱动机制是什么,一个区域内荒漠化在总体上是处于一种什么趋势,如果是扩展,那么扩展的活跃区具体位置在哪里,扩展速度如何,荒漠化防治的战略布局怎么规划,重点在哪里,哪里设防,哪里治理,先治哪里,后治哪里等一系列问题,对荒漠化土地的消长动态变化通过定期监测准确掌握。
我国曾在1950~1980年,1982~1984年,1994~1996年,1999~2000年,2004~2005年先后进行了5次荒漠化调查与监测,检测成果为我国生态建设与荒漠化和沙化防治重大决策提供了科学的基础依据,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于2002年1月1日开始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把定期进行荒漠化监测写入了法律[7]。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由宏观监测、专题监测和定位监测三个层次组成的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体系,这也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完善和先进的荒漠化监测体系[8]。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钢铁钒钛《钢铁钒钛》
《钢铁钒钛》杂志,于198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51-1245/T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企业形象、...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由教育部主管、合肥工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本刊以马列主义、...
美食研究《美食研究》
《美食研究》(原名:中国烹饪研究;扬州大学烹饪学报)是我国烹饪界办刊较早、层次较高、影响较大的理论学刊。《美食研究》办刊宗旨:探索总结烹饪理论,继承弘扬饮食文化...
人类工效学《人类工效学》
《人类工效学》杂志,于199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4-1147/G3,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技术与方...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年刊)创刊于2017年,由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历史博物馆主办,是陕历博搭建的重要平台,彩色印刷,每年一辑。立足丝路起点长安,关注丝路沿线...
市政技术《市政技术》
《市政技术》杂志,于197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4527/TU,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工程材料与...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