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经济与管理科学 > 云南乡村旅游中野生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云南乡村旅游中野生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吴丽仙 杨洁刚
【分  类】 经济与管理科学
【关 键 词】 乡村旅游 野生菌 文化 品牌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云南省的野生菌资源丰富,云南人还有悠久的野生菌食用历史,并形成了独特的乡村饮食文化。野生菌在人们的饮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野生菌资源在乡村旅游中的开发利用,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容。文章介绍了云南野生菌资源,野生菌在乡村旅游中的开发现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多项改进措施。

  【关键词】:乡村旅游 野生菌 文化 品牌

  20世纪8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乡村旅游已初具规模,21世纪我国的乡村旅游更是进入大力发展阶段。2006年旅游主题中国乡村旅游年的提出,使旅游产业的发展融入到整个国民经济大发展的环境中去;2007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和谐乡村游,提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的口号。发展乡村旅游积极配合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具体要求,促进城乡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是实现农民就业、农民增收、展示新农村、倡导新体验、实力新风尚的有效途径,同时乡村旅游业满足了都市人群享受田园风光、回归大自然、品尝农家美味的愿望。

  近年来,云南的野生菌在乡村旅游中得到很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并有流行的趋势,开发利用野生菌菜品,符合今年云南省提出的振兴滇菜,大力弘扬滇菜餐饮美食文化,把滇菜打造成为全国第九大菜系的目标要求。

  一 野生菌资源及其在乡村旅游中的利用价值

  1 云南野生菌旅游资源介绍

  云南的崇山峻岭、绿色山林,为我们孕育了时鲜美味的野生菌,云南地处中国的最南部,具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类型,形成了独特的立体气候,复杂的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植物区系,而野生菌大多是与植物共生或腐生的高等真菌,多种多样的植被类型为多种多样的野生菌成长奠定了基础。目前全世界食用菌种类约为2 000多种,我国有720 余种,144 属,46 科,云南的野生菌共11 个目,35 科,100 属,约600 余种,占我国食用菌资源的86.17 % ,居全国之冠。云南的野生菌不仅种类多、产量大、分布广,名扬海外。

  2野生菌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作用

  野生菌作为药用自古有之,以灵芝为代表的中国菇文化,唯世界所独有。千百年来许多灵芝的故事家喻户晓,灵芝形态别趣,光彩夺目,引人入胜,历代文人墨客赞不绝口。古人甚至认为灵芝有长生不老,返老还童的功效,这似乎夸大了灵芝的作用,但实际上灵芝是有抗衰老作用的,于是人们就称之为仙草。历代上至帝王,下到百姓崇敬和信奉灵芝,得到一枝灵芝如获珍宝。东汉末年《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茯苓、雷丸、猪苓等大型真菌药物,明末李时珍《本草纲目》对灵芝、木耳、鸡纵、马勃、香蕈等二十余种菌类的药物性能作用和有无毒性分别作了记载,之后,冬虫夏草、竹黄、猴头等收集入册。另外,很多野生菌含有微量元素并含多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健康很有好处,如鸡枞里不仅含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蛋白质、脂肪,还含有各种维生素和钙、磷、核黄酸等物质。据《本草纲目》记载,鸡枞还有"益味、清神、治痔"的作用;青头菌、奶桨菌, 具有高优质蛋白质、高钾、铁、锌、维生素B2, 低脂肪、低热量、低钠的营养特点;松茸的营养价值很高,富含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维生素B1、B2、维生素C、维生素PP等元素,不仅味道鲜美可口,还具有药用价值,能强身、益肠胃、止痛、理气化痰、驱虫及治疗糖尿病等独特功效,是老年人理想的保健食品。

  二 乡村旅游中野生菌的开发利用

  1 云南乡村旅游中野生菌的开发现状

  1.1食用方面:目前乡村旅游中野生菌加工的菜的品种有上百种,且制作的方法各式各样,焖、炒、炸、烤、煲、蒸、拌、揙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云南的老百姓大多根据个人爱好或素炒或荤炒,菌子都鲜香味美,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技艺精湛的厨师们在制作菌子时,既保证菌子的有益物质不会流失,又让菌子吃起来鲜美可口,真正做到了营养与美味的合二为一。

  1.2开发利用方面:目前的野生菌产品主要以鲜菌、冻干菌、干品、罐头制品和盐渍菌为主,产品形式较为单一。为充分发挥野生菌资源优势,楚雄南华县率先开发建设“野生菌王国项目”,目前项目已经过可行新论证,计划通过3至7年的时间,建成野生菌现代化物流交易中心、深加工配套园区、野生菌主题公园、风情小镇、美食园区、温泉休闲度假中心、商住服务配套中心等生产设施和旅游、生活设施,使以野生菌为主题的文化、娱乐、美食、旅游配套成龙,丰富了野生菌旅游项目。

  1.3云南野生菌农家乐分布:云南野生菌资源丰富,分布广,主营野生菌的农家乐主要分布在玉溪的红塔区、通海县、江川县、易门县;楚雄的南华南华县,迪庆、怒江、丽江、大理等地。但这些农家乐中,多数还比较混乱,做成品牌的很少。

  2 乡村旅游中野生菌的文化品位

  云南食用菌饮食历史悠久,可以同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相媲美。光辉灿烂的野生菌食用文化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不断发扬光大。云南各族人民, 把野生食用菌作为美味菜肴, 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羊肚菌在历史上曾经是纳西族进贡皇帝的珍品、松茸历来为纳西族婚宴上的珍肴,鸡枞、灵芝更是流下了许多传奇故事,相传明熹宗朱由校仿效唐玄宗食荔枝事,为了要吃到新鲜的云南鸡枞,钦命驿骑星夜飞传进京,据说宫中后妃都沾不上边,只有九千岁魏忠贤能分得一杯羹。故而当时也有“一骑红尘妃子盼”之说。早在远古神话和先秦典籍中.就有许多关于灵芝的记述,后来的文人墨客更是以灵芝为题材写了许多动人的传说。著名大文豪鲁迅钟情猴头菇,可以说每种蘑菇都蕴含着独特的历史文化。我们应该好好的整理和挖掘,赋予乡村旅游以丰富的文化,符合云南打造“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大省” 的目标。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在于需要引导和激发外人去发现与探索, 一旦开发成功, 价值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 乡村旅游中野生菌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

  随着云南乡村旅游热的兴起,野生菌的开发利用逐渐受到重视,但野生菌的开发利用程度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1开发层次浅,技术含量低,产品单一

  一方面,目前野生菌在云南的乡村旅游中主要以“食”和“购”两方面为主,个别的增加了参观野生菌保育促繁基地,参加找野生菌和野生菌菌王选拔赛,但都停留在表阶段,对野生菌悠久的文化历史缺乏了解。另一方面, 目前的食用菌产品主要以鲜菌、清水、冻干菌、干品和盐渍菌为主,缺乏深层次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对具有药用价值或其它经济价值的菌种更缺乏深入而全面的开发,所以很多乡村游的游客只能购得一些粗加工产品。

  2 营销方式落后、品牌意识差

  云南的野生菌旅游资源质量一流,但是为何做不出在国内国际上都响当当的品牌呢?这和旅游企业老板的品牌意识差,企业的营销方式落后是有很大关系的。多数乡村旅游的从业者学历都不高,他们的生意基本上都是在公路边上揽到过往的车辆,乡村旅游开展的好的主要是靠回头客,开展的不好的,客人来一次就不想来了,根本谈不上宣传营销和企业的长远规划,个别做得好的乡村旅游野生菌企业拥有自己的网站,开展网络营销,但是还处于比较初级的网络营销阶段,打开这些野生菌旅游企业的网站,只是简单的几张网页,还有的网站都没有建立完全,宣传的效果顶多只是让客人知道,而不能激发旅游者的欲望。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成都考古发现《成都考古发现》
《成都考古发现》(年刊)创刊于2001年,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15年度考古报告集。收录考古报告30篇,包括有汶川龙溪寨遗址、茂县安乡遗址、丹巴蒲角顶遗址、盐源皈家...
市场经济与价格《市场经济与价格》
《市场经济与价格》(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主办。杂志依托广东省市场研究所这一专业的市场调查、分析和研究机构,具备的专家和信息库,能有效整合...
现代医院《现代医院》
《现代医院》杂志,于200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4-1534/Z,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传统医学、...
当代临床医刊《当代临床医刊》
《当代临床医刊》杂志,于198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3-1591/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综述、...
中国陶瓷设计《中国陶瓷设计》
《中国陶瓷设计》China Ceramics Design(双月刊)2014年创刊,中文,16开,出版地:北京市,是中国日用陶瓷设计界的专业出版物,甄选世界各地产品设计,诠释设计的无穷魅力。文...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半年刊)创刊于2002年,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主办。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出版宗旨:①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的发展。协会希望借出版集刊的...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