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经济与管理科学 > 基于低碳经济的金融体系的构建
基于低碳经济的金融体系的构建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李平
【分  类】 经济与管理科学
【关 键 词】 低碳经济;金融体系;构建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本文简单地概括了低碳经济的概念、由来,指出虽然低碳经济的发展有赖于“低碳技术”的突破,但更离不开“低碳金融”的支持。与传统经济相比,低碳经济对金融有更加严格的资本密集要求、技术创新要求、环境互动要求、产业合作要求与国家政策扶持要求等新的特点。据此,提出构建基于低碳经济的金融体系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低碳经济;金融体系;构建

  summary:This paper briefly summarizes the concept of low carbon economy, origin, It points out that though low 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depends on "low carbon technology" breakthrough, but more from "low carbon financial suppor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economy,more strict capital intensive require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teractive environment,industrial cooperation between requirements and national policy support and so on the new requirements. Accordingly, it is proposed to construct the specific ways of the financial systembased on a low-carbon economy.

  keyword: Low-Carbon Economy,the financialsystem,construction

  一、问题的提出

  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一个与环境气候相联系的范畴,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从1949年出版的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Leopold)的《沙乡年鉴》、1962年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到1972年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人们就已经对现代工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表达了对以环保为核心的“后工业时代”的憧憬和向往。 作为一个概念正式提出,则源于2003年2月24日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然而,该书并没有为“低碳经济”界定明确的内涵。

  目前被广泛引用的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1。

  具体说来,低碳经济是以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三条主线。因此,低碳经济包括新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新能源系统是指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替代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技术(IGCC)和二氧化碳捕捉及储存技术(CCS)等;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主要是以节能为特征的产业体系2。

  2、低碳金融

  对于低碳经济,社会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这是继蒸汽机、电气、原子能空间技术和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产业革命。

  纵观历史,每一次产业革命的背后都离不开金融制度的创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股份制这一制度的安排,信息革命的完成得益于风险投资的推波助澜。尽管,低碳经济的发展有赖于“低碳技术”的突破,但更离不开“低碳金融”的支持。

  “低碳金融”是近10年来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一项重要金融制度的创新,它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

  在传统金融业务由于危机的影响而停滞不前的情况下,低碳金融却异军突起,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和增长动力。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与传统经济相比,低碳经济对金融有更加严格的资本密集要求、技术创新要求、环境互动要求、产业合作要求与国家政策扶持要求等新的特点,低碳经济对金融产品的交易规模、工具要求、服务能级、风险评级都更加严格3。因此,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新的金融体系迫在眉睫。

  二、低碳金融体系的构建

  低碳金融,包含了机构、市场、工具、服务和制度等要素。由于我们刚刚开始涉足,对碳金融的价值、战略意义、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尚不了解,缺乏专业的咨询体系对项目进行分析、评估和风险规避,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碳金融的发展还相对落后,因此,我们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在制度设计、区域规划、平台建设、产品开发、业务拓展等方面的经验,重构金融体系,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

  1、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低碳路径

  第一,大力开展绿色信贷业务

  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银行业在业务拓展方面大有可为, 金融机构应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研发生产环保设施、从事生态保护建设、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提供倾斜信贷。同时对高污染企业实行 “一票否决制”,减少向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信贷投放,通过对低碳经济的金融倾斜和对高碳项目的金融限制,以达到有效引导资金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流动,从源头上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支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银行业在相关金融服务创新方面空间巨大,并能产生巨大的“绿色信贷”需求。2007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与金融业联手推出“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三项绿色环保政策,使“绿色金融”制度初具框架,为我国金融业挺进环保主战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绿色信贷还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这是因为我国“绿色信贷”的标准笼统,缺乏具体的信贷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银行缺乏执行绿色信贷的专门机构等。

  因此,我们首先要借鉴“赤道原则”等发达国家通用的绿色信贷标准,加强基础制度建设,积极推进“绿色信贷”目录指引、项目环保标准、环境风险评级等专业标准的制定,从业务流程与规则上把好项目入口关,以推动银行相关业务的发展。近年来,银监会先后出台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等,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履行金融业社会责任。

  其次,商业银行要积极探索为节能环保提供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加强对低碳技术的独立评价,完善对低碳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估机制,建立对减排效果的认定机制等,培育低碳风险评估的中介服务,为金融机构在低碳领域的投资提供依据,切实降低投资风险并提高收益。

  第二,拓展中间业务

  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借鉴国际经验,为国内减排项目提供CDM项目开发、交易和全程管理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协助CDM项目业主选择具有良好交易记录和履约能力的买家,以降低企业交易风险;利用信息优势,为CDM项目业主提供并锁定合理的CER报价,帮助企业实现最佳收益;利用资金结算优势,确保交易资金快速到账。另外,金融机构还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碳交易双方提供技术咨询、信用评估、资金清算等中介服务。如荷兰银行凭借其广泛的全球性客户基础,为碳交易各方牵线搭桥、提供代理服务,获取中间业务收入。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旅游研究《旅游研究》
《旅游研究》杂志,于199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53-1212/K,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旅游企业管...
农家致富《农家致富》
《农家致富》创刊于1956年,由江苏农村经济杂志社主办、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主管的国家期刊,力求观点新、资料新,注重学术性、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 《农家致富》主...
明史研究《明史研究》
电话:0551-63533706,地址: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翡翠路1118号出版传媒广场7层。 《明史研究》(年刊)创刊于1991年,由中国明史学会主办,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
河南农业科学《河南农业科学》
《河南农业科学》杂志,于197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1-1092/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新技术...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安徽工业大学主办,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编辑出版的社会科学类学术理论刊物。1984年创刊,现为双月刊,大16开。曾获...
财会通讯《财会通讯》
《财会通讯》创刊于1980年,由湖北省会计学会主办。是我国会计界影响的会计专业刊物之一。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为在我国传播现代财务会计知识,推动会计学术的繁荣...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