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经济与管理科学 > 武汉8+1城市圈人力资源整合障碍因素探析
武汉8+1城市圈人力资源整合障碍因素探析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李翼风
【分  类】 经济与管理科学
【关 键 词】 武汉城市圈 人力资源整合 障碍分析 问题的导入 1. 中部崛起的发展机遇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 要:湖北在探求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圈建设中提出了建设“武汉8+1 城市圈的构想”,力图在近些年内在武汉及周边八个城市建立起高度一体化的合作体系。2007年武汉城市圈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人力资源整合在武汉城市圈统一市场的建立以及“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统一规划和管理体系导致城市圈内部的人力资源整合效率低下,人才流通壁垒仍然未完全消除,城市职能分工也不明确,武汉城市圈还是一个破碎的城市经济圈。武汉城市圈建设只有解决好了这些问题,才能够进一步推动人才战略的实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湖北在中部率先崛起战略提供坚强的人才和智力保证。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 人力资源整合 障碍分析 问题的导入 1. 中部崛起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城市圈问题引起国内普遍关注有专家认为,经济高度整合的城市圈,是一个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合作及竞争的主要力量和阵地。有专家预言,“21世纪将是城市圈的世纪,经济的主要动力将越来越源于城市圈特别是大都市圈。城市圈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决定新的世界经济格局”。

  2. 武汉城市圈概念的提出

  作为中部大省的湖北在探求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圈建设中也提出了建设“武汉8+1 城市圈的构想”,力图在近些年内,实现武汉以及周边八个城市建立起高度一体化的合作体系。作为中部地区的发展引擎,武汉城市圈涵盖武汉及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市,占湖北省33%的土地和51.6%的人口,贡献了湖北省60%的GDP,是华中地区以及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圈域。武汉城市圈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卓越的科研人才培养优势,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众多“211工程”重点大学,以及各学科门类的科研院所,可以说人才优势似乎是武汉城市圈带动中部崛起可依靠的核心资源和重要支点。

  3.发展制约因素——人力资源整合

  湖北省“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建设以武汉为核心的8+1城市圈,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要实现这一目标,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因素----人力资源整合提上日程。人力资源整合效率的高低,可是说是直接关系到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关系到经济的长远发展。

  武汉城市圈内部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统一规划和管理体系导致城市圈内部的人力资源整合效率低下,各个地区基本还是画地为牢,人才流通壁垒和障碍仍然未完全消除,城市职能分工也不明确,目前9个城市未曾制订明确的职能分工与地域分工规划,武汉的中心地位和作用也并没有得到周边城市的重视与认可,圈内优势发挥不充分,城市体系不够完整,武汉城市圈还是一个破碎的城市经济圈,因此圈内人力资源仍然难以按照地域特点、 产业结构等进行宏观规划。因此随着武汉城市圈经济水平一体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以武汉城市圈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选取了武汉、咸宁、黄冈三市作为研究对象。 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现状 人力资源各城市分布状况 资源配置遵循市场机制,人力资源也不例外,当前,随着人才市场化的发展,人力资源所受地域限制也越来越小,经济收入和发展成为劳动力流向的主要风向标。在武汉城市圈内,经济发展成熟度高、城市配套设施齐全的地方,往往人才汇聚,而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则往往难以留住人才。 表1 2006年度三市GDP 水平 城市 人均GDP(元/人) GDP(亿元) 武汉 31361.50 2590.00 黄冈 5366.56 391.19 咸宁 8328.31 234.65 资料来源:2006年湖北省统计年鉴。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三市中,武汉市无论是GDP还是工资水平都明显的高于其它城市,这直接导致武汉市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上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更多的人愿意到经济待遇水平较高的地区,其它城市相比

  。 表2 2006年三市工资水平 城市 平均工资水平(元) 武汉 16617.00 黄冈 10285.26 咸宁 10180.15

  资料来源:2006年湖北省统计年鉴。

  武汉在吸引人才方面就缺乏优势。这就可能导致人力资源在流动中,盲目的追求好的经济待遇,从而导致各个地区人力资源结构和总量失调。 表3 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情况 城市 企业单位数(个) 全部从业人员年均人数(人) 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武汉 1539 49.32 186212 咸宁 547 12.98 81363 黄冈 598 9.19 65168 资料来源:2006年湖北省统计年鉴。

  另一方面,在除去武汉的城市中,其他的八个城市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黄冈和咸宁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也直接体现在两市的人力资源布局上。

  2、人力资源结构分布状况 表4 2006年三市人力资源分布结构状况(万人) 城市 从业人员人数(万人)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万人)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万人)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万人) 武汉 429.60 83.36 140.39 205.85 黄冈 105.56 53.98 28.12 23.46 咸宁 139.78 92.39 26.00 21.39

  资料来源:2006年湖北省统计年鉴。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咸宁、黄冈两市第一产业所占的比例过大。明显存在着一产比重较高,二产比重偏低,即农业人口比重过高,工业人口比重过低的问题。

  对于产业结构的评价来说,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叫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指的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是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他是在国民经济效益最优目标下,根据本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发展阶段、科学技术水平等达到与上述条件相适应的各产业协调发展的状态,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

  圈内各城市,除武汉市呈“三、二、一”型的产业结构,其他城市均是“一、二、三”型的产业结构,说明武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明显优于其它城市的。黄冈和咸宁的第一产业人口比重过大。

  3、人力资源流动政策

  我国自1958年启动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以后,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就一直是我国城乡改革的困扰。尤其是在目前城乡人口大幅流动的情况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户籍制度成了我国城乡改革的瓶颈。

  1997年在户籍改革方面武汉市实行了购买商品房办理蓝印户口政策,截至2003年武汉市取消蓝印户口政策使外地人员购买商品住宅可直接办理户口,使户籍改革迈进了一大步。由于当前的户籍制度与就业政策、子女入学教育、社会保障制度(如本地购房政策、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公积金等等)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武汉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为人才的跨区域流动,提供了强劲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异地人才流动入的后顾之忧,方便了他们的跨地区流动。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税收与社会《税收与社会》
《税收与社会》是社会经济税收综合性期刊。以税的观点,理性注目当代中国的改革。注重传播税的文化,提倡建立税的环境。公布税收政策发令,解答税收疑难问题。用文...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publishes the most recent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and results as well as papers in the field of ocean sciences ,which inc...
中国绿色画报《中国绿色画报》
《中国绿色画报》是一份由国家新闻出处总署批准,由国家林业局主管,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绿色生态环保类、高品位...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于198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2-1117/G3,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双月刊)现用名是《国网技术学院学报》。创刊于1998年,由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主办。是全国公开发行的电力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 《山...
数字化用户《数字化用户》
《数字化用户》杂志,于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51-1567/TN,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应用数字...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