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教育科学 > 经济制约教育改革, 教育同样制约经济发展
经济制约教育改革, 教育同样制约经济发展
来源:互联网 sk004 | 王迪枫
【分  类】 教育科学
【关 键 词】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应试教育的弊端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政府对教育改革的重视,社会对教育改革的呼吁,自钱学森的世纪之问后就没有停止过。80后韩寒踢开高考,是对中国教育制度的蔑视和抗争;90后钟道然的《我不原谅》是对中国教育的深刻反思,对中国学生的悲痛哀悼;易中天、周孝正等教授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批判是学者的思考和研究;国家发布《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证明政府有决心改变教育;各省市开展的教育改革实验则是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探索。怎么改就成了当下主要探讨的问题。

  经济发展与面临困局

  我们首先要面对改革中的困难。无可回避的一点是,要让素质教育真正取代应试教育,让职业教育与高中教育并驾齐驱,经济投入绝对是巨大的。硬件更新和增加,学校扩建和新建,老师的培训和再培训,以及改革后,国家在每个学生上的平均教育支出。总得来说,都将是一笔巨额支出。而目前中国连实现教育支出占GDP的4%都是那么艰难,何况进行大的教育制度改革。

  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困难?因为中国每年有1900多万新生进入小学,目前在校学生总数更是达到了2亿8千万(包括幼儿园,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在这样一个人口基数上,我国每年即便达到50万亿的GDP总量,教育支出也必须占8%左右才能完成教育改革。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只分配4%,那要等到我国GDP总量突破100亿才可能改变,如果保持现在的高速增长,每年8%的增速也就大概在2020年前后。这也是很多中外专家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的年份。

  那这里就有一个问题,经济增速未来8年如何保8%?这也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回过头去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历程。国家英明的战略决策首先是决定性因素,具体看每个阶段的发展,则各有侧重的发动机。1990年之前,以廉价劳动力为主要优势生产的玩具,服装,打火机等日常小商品在中国出口中占据主导。简单的说,这一时期,靠得就是劳动力的优势。在1990年到2000年的时间里,我国逐渐成为世界家电生产中心,机电出口占据主导,轻工业逐渐取得世界地位。2000年以后,我国的高科技产品也开始得到提升,靠大量的高仿产品,以及其他物美价廉的轻工业产品,我国最终在2005年左右成为世界工厂。2005年之后,高科技仿制品出口虽然继续增长,但是不断受到其他国家的知识产权质疑。这时,房地产成了中国经济增长新的发动机。但是国家不可能长期依靠房地产来带动经济,所以一些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开展。如果只是维持一个平稳发展(每年2%到3%的增速),现在的措施就够维持一段时间了。当然,过去的30多年,中国的矿产资源对中国经济发展也有很大帮助,但不能算主要动力。如果想保8%,就需要寻找新的发动机。

  这个发动机何如启动,就是现在中国经济思考的困局。

  动力源泉与教育制约

  幸运的是,过去30年,经济高速发展并没有耗尽中国的潜力,但不幸的是,中国的教育把中国学生的潜力给耗完了。

  寻找新的动力,就是发展新的生产模式。中国有两个突破口,一个是高新技术的创新,一个是中高级技术工人的增加,两者结合可以为中国经济提供新的发动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即便在今天的上海,很多工厂的生产方式依然相对原始,还要靠手工拼装和输送。流水线的形式有了,但流水线的设备还很欠缺,在一些利润较高的工厂也是如此。设备对企业来说是死的东西,缺少新的技术人才操纵设备、缺乏熟练工人才是限制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由于手工制作的东西往往质量参差不齐,所以今天中国的超市里面还有很多商品检验标准是QB(企业标准)的,GB(国家标准)的都比较少,ISO(国际标准)的更少了。

  这样一种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廉价劳动力的生产模式已经面临困局——沿海省市开始出现劳动力不足的现象。所以技术型生产取代密集的劳动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人才的培养需要被放在首位,温总理也说了,中国应该有一半的学生进入职业教育。但是,今天中国的职业教育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达不到要求,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学生去挤高中,进而产生新的问题。如果说中国教育能满足技术人才的提供,那么现在就是企业转向技术型发展的过渡期,就目前的情况看,教育改革显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导致人才产出与企业接收脱节。

  在创新人才培养上,中国教育由于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尤其是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维护权威,以至于学生整体的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出奇的低。除此之外,一些有创新精神和实验精神的同学,却因为偏科或者不擅长考试,被挡在了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大门外。缺乏创造力,自然就没法提升创新产业,只能不断的去仿造,永远受到技术讹诈。

  没有创新科技,没有中高级技工,中国经济现在就处于被中国教育扼住喉咙的时候。

  改革教育与经济破局

  出现这样的局面,唯有改变教育制度可以解决问题。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都需要不同程度的改革。我们要面临改革中的问题,但决不只是经济问题,也不能再把经济问题拿作主要理由来阻挡教育改革。教育观念上的问题,我在另一篇文章《教育之争——从理论走向行动》中有一些阐释。整个改革方案是巨大的,我这里要说的是其中与经济直接相关的两个核心。

  还是从职业教育说起,如何解决当前职校的数量与质量问题?我有一个思路,我们是否可以借鉴汶川地震后灾后重建的措施——对口援建。职校建设,需要企业的直接参与,国有企业更应当发挥领导作用。把学校建在企业所在城市,或者如果企业愿意向中西部地区发展新基地,也可以把学校建在新的发展城市。由当地政府负责学校建设,企业提供一些资金设备,让学生实习,老师除了文化老师,抽调一线熟练工人轮流教学。对口招收贫困地区初中毕业生。食宿路费应由国家补贴大部分。政府主导,国企带头,民企参与,百姓跟进,共同建设新型职业教育环境。这既符合国家既定国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由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国家战略;也将解决我国面临的现实的经济转型问题;同时很大程度上解决就业问题,真正让低收入人群逐渐进入中产阶级;最后可以从侧面缓解中国学生面临的考试压力。

  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上,首先要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和质疑精神,就必须废除所谓的“标准答案”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要增加主观题,增加实践题。让孩子可以大胆的质疑理论教程,乃至自己动手实验来支撑自己或者课本的观点。现在很多人把“应试教育”等同于“考试”这种选拔制度,这是非常荒谬的认知,这是把这四个字的核心“教育”给去掉,又把支配动词“应”给去掉,只留下一个“试”字。出现这种理解本身也是教育的悲哀,我们推行新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一样要考试,只是考试的形式也要随之变化。比如主观题,不设标准答案,让两个甚至三个以上的老师(或者相应专业人才)进行评分,取最高分。评分不单是看观点,还要看观点的是否有逻辑,例证是否充分。这样既保证了相对公平,又让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样,实践性作业,也是可以打分的。不是只有卷面才等于考试。现在的企业都有面试,这就很考量人的一些卷面之外的能力。所以改变选拔制度,也是改革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点。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四川地震《四川地震》
《四川地震》(季刊)1977年创刊,本刊是四川省地震局主办/四川省新闻出版局主管的综合性地震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四川地震》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
经济界《经济界》
《经济界》杂志,于199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3774/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学习十五计划...
中国图书评论《中国图书评论》
《中国图书评论》杂志,于198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1-1035/G2,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阅读印...
学术交流《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杂志,于198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3-1048/C,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社会学研究...
当代小书画家《当代小书画家》
《当代小书画家》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
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
《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年刊)创刊于2010年,由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主办,本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深入研究和正确借鉴外国经济学说,中华外国经济学...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