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政治与法律法学 > 中国特色改革之路成功关键的三维解析
中国特色改革之路成功关键的三维解析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万丽华 龚培河
【分  类】 政治与法律法学
【关 键 词】 两个体系 动态平衡 比较 改革 成功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动力体系和价值体系保持动态平衡,社会经济发展才会顺畅。资本主义现代化通过“钟摆”式的政策调整,客观上维护两个体系的动态平衡,使之垂而不死;苏联模式由于存在动力不足而苏联又不能根本改革,造成苏联社会主义勃兴而忽亡。相比之下,中国特色改革把强化动力体系和提升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有效结合起来,在动态平衡中不断得到升华,这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两个体系 动态平衡 比较 改革 成功

  在全球化视野下,通过比较分析资本主义现代化和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来探讨中国特色改革之路成功的经验,就可获得一个可参照的坐标系,看问题不仅全面、准确、客观,而且在经验教训的直接对比中,更容易发现关键、找到要点。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就是创造财富和享受财富的运动过程。显然,创造财富的过程既需要释放人的生产能力又需要有效地分工合作,这就会形成一个动力体系。与此对应的是,创造财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享受财富,这就会形成一个分配机制。实现分配机制有效运转的根据是人们对分配财富的原则、规范、取向等的规定,而这些规定形成的主要根据是对生产资料占有权、劳动效果和从生产到消费再到生产等诸多链条效用的价值评估与认定,因此,透过分配现象,本质上起作用的是一个联系到生产环节的价值体系。如果不考虑复杂的中间环节,那么,这两个联动的体系——动力体系和价值体系就可以用来评价社会经济运动基本状况。若从二者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的侧重点来看,动力体系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速度,价值体系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平稳性。若从相互联系的角度看,动力体系和价值体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共生共存,相辅相成。若动力体系出现问题,不管价值体系多么完善,最终会崩溃;若价值体系出现问题,不管动力体系多么强劲,最终会一蹶不振。因此,社会经济发展要达到某种特定的状态,从绝对意义上看,必须同时调节两个体系。虽然在改革实践中,存在保持其中一个体系相对稳定而调节另一个体系的现象,但这是暂时的,如果不在适当的时候调节那个相对稳定的体系,二者关系就会失去平衡,改革就会遭遇困境。

  下面通过两个体系来进行比较研究。

  一、资本主义为什么垂而不死?

  在资本主义社会,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是社会动力体系的核心驱动力,其价值体系完全服从服务于这一动力要求。表面上看,二者是一致的,人们都是为着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工作,但是,在纯粹的私有制的平台上的,对于不占有生产资料的工人们来说,二者是对立的——他们创造财富却不直接占有财富,而他们的收入却成了资本家成本开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让工人们生产更多的商品并获得尽可能少的工资就是资本家的理性生产法则。这就造成价值体系存在严重缺欠,与动力体系之间出现矛盾。因为另一方面,人数众多的工人们的收入是社会购买力的主要因素,当资本家为了获得最大化利益而拼命扩张商品生产时,社会购买力却得不到消费主力军的有力支持,就出现了生产相对过剩现象,经济危机就发生了。因此,私有制是经济危机的根源。所以,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挥之不去的梦魇。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一定时期表现得如此突出,产生的社会革命风暴如此强烈,经济危机的打击如此震撼,资本主义遭到重创如此沉重,无不反映出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确实存在着尖锐的问题,资本主义确实曾经处在生死存亡的困境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资本主义即将失败的判断正是根据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内在矛盾逐渐激化的基本状况做出的,而任何根据当时客观条件的历史预测都可能做出同样的预测结果。

  20世纪20年代的金融危机和30年代的大萧条把资本主义制度带上灭绝的边缘。“如今看来好似势不可挡的资本主义制度当时只要再错几步就会消亡”。[1] 但是,为什么资本主义在濒临绝境时能够劫后复活呢?

  中国有句古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资本主义经常受到经济危机的袭扰,迫使它不得不通过改革具体制度、调整政策来对付经济危机。二战以前具有代表性的罗斯福新政、二战以后西欧实行的社会福利制度以及后来转向“新资本主义”的价值理念,这些适应时代要求的调整变化在客观上不断强化价值体系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了其先天性的弱势状态,拉近了与动力体系强势状态的差距,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有力地扩张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增长空间,从而增强了抵制经济危机的能力。

  然而,上个世纪中后期,由于片面推行社会福利制度,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发展的滞胀现象?这也根源于私有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工人来说,因为私有制把生产和分配直接分隔开,使动力体系与价值体系之间在生产领域中存在天然的对立性——工人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资本家生产。若通过依靠科技发展、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来相对改善工人的工作状况、提高工人的工资待遇,无疑会缓和两个体系在生产领域中的对立性。但是,高福利制度中的很多成分主要是通过再分配的方式实现的,由于没有涉及到生产领域,分配的公平化趋势就不会正相促进生产的高效化,而且相反。因为过分追求分配领域中的平均化就使得工人感觉到劳动效用变小了,就业的热情就会降低,劳动的积极性就会下降,动力体系运转就会出现低效化。最终使社会经济发展陷入滞胀困境之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体系和动力体系是不可能达到永久正相发展的和谐状态的,只能追求二者的动态平衡。显然,资本主义做到了这一点。从古典经济学追求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到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再到新古典经济学倡导的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种钟摆式经济策略调整,就是在摆脱发展困境的摸索中,客观上追求两个体系动态平衡的结果。这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存在弊端的反映,也是它能够坚持下来的原因。对于资本主义政策调整所体现的“钟摆”特点,学术界一般用批评的眼光审视其消极的一面。但是,若从其积极的一面看,如果不能“治本”,只是对应表症下药也是一个次佳选择,因为这至少可以把矛盾暂时缓和下来,维持资本主义有机体正常新陈代谢。

  二、苏联社会主义为什么勃兴而忽亡?

  20世纪前期,当资本主义在大萧条中濒临绝境的时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正在蒸蒸日上。但是,这个能够顶得住德国法西斯狂轰滥炸的社会主义大厦,却在一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里轰然崩溃,确实让人费解。

  苏联模式是以价值体系为根据来建构动力体系的,使得整个动力体系的运转不是首先从自身规律出发,而是要服务、服从于价值体系的目标要求。但是,价值体系又不是完全从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目的出发,而是以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为基础,从具体的、形式上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出发来建构,因此,政治化的目标规定必然通过价值体系而干预到动力体系之中。这不仅容易造成不尊重客观规律的蛮干现象,而且这种动力体系也容易出现功率递减现象。苏联模式的动力体系功能发挥主要靠外部驱动力来启动,并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政治觉悟这一个转化机制来启动生产的内驱动力。由于是以对国家或者集体的整体利益的预期作为间接地满足自身利益需求的基础,这种动力体系的动力源供给是不稳定的。在经济发展顺畅的时候,它的动力体系可以有效发挥功能,而且会产生良性循环;相反,一旦经济发展遇到困难时,它的动力体系功能就会受阻,不仅不会帮助克服困难,而且还会产生恶性循环。这种动力机制是把个人利益诉求的时空放大了——强调成就长远利益和集体利益(甚至国家利益)来间接满足个人利益,而劳动者的劳动觉悟的提升也主要靠这一实质性根据来实现。如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真的能够保证劳动收益直接用来进一步扩大生产和用来改善劳动群众的物质生活状况,那么,在其他方面运转正常的情况下,不一定会发生功率递减趋势。但是,实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般优先发展重工业,人民的个人直接利益长期得不到满足,这就必然会挫伤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出现生产功率递减趋势。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城市党报研究《城市党报研究》
《城市党报研究》杂志,于200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2-1680/G2,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文献...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杂志,于198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4538/V,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井冈山大学学报》杂志,于201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6-1308/C,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新闻...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双月刊,创刊于1987年,由长江大学主办、湖北省教育厅主管的社会科学总论类综合性学术期刊,《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主要刊登哲学、社会科学领...
现代电信科技《现代电信科技》
《现代电信科技》(月刊)创刊于1971年,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科技情报研究所主办。本刊立足我国电信事业现状,放眼世界电信技术发展,为广大电信工程技术工作者、电信运营与...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杂志,于200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5896/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检...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