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政治与法律法学 > 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黄修卓
【分  类】 政治与法律法学
【关 键 词】 中国社会性质论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 要】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进行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来看,这场论战对深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论证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初创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新范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社会性质论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Abstract: The debate about the nature of Chinese socie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s in the process of Marxism signification in 1920-1930’s. From the viewpoint of Marxism signification, the debate had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spreading deeply the Marxist theory, demonstrating that Marxism adapts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establishing Chinese Marxism history, exploring the new road of Chinese revolution, starting-up a new paradigm of Chinese modern academic research.

  Keywords: Debate about the Nature of Chinese Society; Marxism; Sinification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既是中国现代思想上的重要事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自论战结束以来,许多学者从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史学史、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视角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并取得丰硕的成果。然而,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来看,这场论战在深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论证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建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初创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新范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第二个重要时期。它在译载、出版、发行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数量、质量、范围、层次上更甚于前,在介绍、研究、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更为系统和全面。从根本上看,引起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传播的原因是当时的中国社会正是“需要正确的革命理论指导正确的革命的新途径”之际。论战各方各派需要深入了解、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争取论战的话语权。而国际上的苏联、日本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兴盛,尤其是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萧条与社会危机对比,证实了马克思历史判断的正确性。国民党内部的权力争夺、各派军阀之间的混战、中共领导的农村革命斗争的兴起则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传播获得政治的、实践的契机。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则呈现一个新高潮,马克思主义著作被大量翻译、出版和发行。据李德谟1929年统计,出版有关马克思主义著作有43种,其中反马克思主义著作3种。[1]在吴乐平1930年开列的书单中,有关马克思的书籍达31种。[2]从1927年到1937年出版各类马克思主义著作100多种,仅一些左翼社会科学工作者翻译的马恩列斯著作达113种之多。[3]在国民党开列的自1929-1935年中以“共产党刊”为罪名查禁和查扣的书刊近500种。[4]从以上这些数据,可以窥见当时印刷、出版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空前盛况。翻译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主要有: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的体系》、《政治经济学批判》、《价值、价格及利润》;恩格斯的《法德农民问题》、《德国农民战争》、《宗教·哲学·社会主义》、《反杜林论》、《家庭、私有财产及国家之起源》、《费尔巴哈论》;普列汉诺夫的《战斗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史的一元论》;列宁的《民族革命原理》、《国家与革命》;布哈林的《唯物史观》等。[4]为适应论战的需要,翻译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以单行本为主,由马恩原著向列宁、斯大林著作和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著作转变。其中,留苏学生发挥了主导作用,论战中的新思潮派多数有留苏背景,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逐渐形成“以俄为师”的模式。反对者为自己所在的阵营做辩护,也大量阅读和购买马克思主义书籍,也受益不少。动力派严灵峰说:“布哈林《××主义的A.B.C》、《××党宣言》、柯资基《马克思经济学说》、博哈德《通俗资本论》、蒲格丹洛夫《经济科学大纲》、《哥达纲领批判》等等重要书籍我都很细心地看过;并且对于我个人社会科学的知识的增进是有莫大的帮助。”[5]

  同时,以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社会形态理论为重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得到了系统、全面介绍和阐述。这一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本上比较系统地介绍到国内,早期的许多马克思主义者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研究和应用。何兹全先生回忆说:“当时,上海出现很多小书店,争着出版辩证法、唯物论、唯物史观的书。”[6]唯物史观在论战之前就已为李大钊、李达等马克思主义者广泛研究和宣传,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论战期间,深化了对唯物史观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时将其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的偏误。[1]论战中的各方各派都不同程度地将唯物史观作为自己论战和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宣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别人是非马克思主义者或假马克思主义者。当时参与论战的王宜昌指出:“在一九二七年以来,人们都利用着历史的唯物论研究所得的结论作为根本的指导原理,而将中国史实嵌进去。……各种杂志如‘新生命’、‘思想’、‘新思潮’等中,多是依据历史的唯物论这根本的指导原理来的。”[7]同时,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被广泛应用。如:郭沫若将其用于中国社会史研究,提出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五阶段论”,论证了中国社会发展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

  “马克思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是关乎中国革命去留的关键问题。如果说非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存在和发展还抱有同情的话,那么,反马克思主义者无疑是将1927年国民党分共以后中国共产党的结局作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当头棒喝。国民党“改组派”顾孟余等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而新生命派、动力派则夸大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以及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发展的差异性,以此取消革命,否认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合理性、必要性。

  在这场论战中,马克思主义者和反马克思主义者使用相同理论和方法研究相同对象,却得出了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根本原因在于论战者政治立场和阶级属性的不同,由此造成论战各方的主观与客观、理论和材料、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处理。新生命派、改组派、动力派、中国经济派等阵营学者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夸大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由中国历史的特殊性推演中国现实的差异性,由中国现实的差异性反证中国历史的特殊性,寻求中西方社会历史发展的“异”。如陶希圣等的“商业资本主义社会”说、胡秋原等的专制主义社会说,任曙、严灵峰等的封建主义“残余”论,都通过“修正”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以肯定中国近代社会的资本主义性质,进而拓展到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也走向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以此拒斥和取消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意义。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中小学校长《中小学校长》
《中小学校长》杂志,月刊,于199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
国防科技《国防科技》
《国防科技》(双月刊)创刊于1978年,是国防科技大学主办的科技军事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杂志兼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法服务的宗旨,对世界国防科技、先进武器装备跟踪、...
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时代》
《信息技术时代》创于2009年,月刊,是由深圳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管主办的刊物。主要栏目: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工程管理学报《工程管理学报》
《工程管理学报》杂志,于198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3-1561/TU,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城乡建...
安庆科技《安庆科技》
《安庆科技》始终秉承“源于科技,服务科技”的宗旨,坚持指导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喉舌作用,面向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及时、地传达科技产业政策,对政府科...
电子器件《电子器件》
《电子器件》(双月刊)创刊于1978年,由东南大学主办。本刊主要向国内外介绍有关电子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和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