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政治与法律法学 >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题研究 ——个体人格培养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题研究 ——个体人格培养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张慧芬 姜仕华
【分  类】 政治与法律法学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人格培养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以及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人格培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是完整人的本质要求。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继续加强、改进和创新大学生人格培养,以满足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人格培养
  • 人格与人的发展
   人格(personality)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最初指古希腊戏剧演员在舞台演出时所戴的面具,与京剧中的脸谱类似,而后指演员本人。现代心理学沿用persona的含义(人格),一方面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的遵从社会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另一方面是指面具后真实的自我,即人的内在的稳定的特征。在中国古代,人格与“人品”、“为人”、“品格”相对应,主要强调的是道德人格。
    人格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在遗传和实践的影响下,尤其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是有别与他人的稳定的、内在的各种特质和特点的总体。人格是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总称,人格的健全决定了人的生活、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指引着人的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发展要经历“人的依赖关系”到“物的依赖关系”再到“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它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充分满足,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和自由实现,人的个性的发展和实现也就是人格的发展、完善和健全。根据马斯洛和罗杰斯的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性的本质,而自我实现就是指个体趋向成熟、趋向完美,趋向自我发展和自我升华,人的自我实现和人格的健全是一致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新时期的大学生受经济浪潮的影响,重经济价值忽略精神价值,重现实利益而忽视远大理想和抱负,导致人文素养欠缺,人文精神缺失,精神空虚,综合素质低下。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盛行,良知道德沉沦,价值追求低俗,社会责任感淡化,人性泯灭,而最终体现为人格的缺失。另一方面,高校对人格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在教学活动中所占比重不足,而人格教育本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要引导人们切实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克服以物为本、以神为本和以工具为本的局面,真正按照人的本质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政治与道德、生理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成为‘完整的人’。”【2】所以人格的健全和培养相应地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培养出适合个体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二、人格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诸范畴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诸范畴,是一个多环节、多结构、多因素和多体系的综合体,而人格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的,所以人格的培养和教育同样遵循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诸范畴。
1、人格培养和思想与行为。思想与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常见、最抽象、最重要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对人的思想教育以影响人的行动,以及根据对个人行为的了解对思想进行疏导和引导的双向反复过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而人格是人的内在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总和,决定着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及价值追求,不断地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培养,尤其是思想认识的改造,将会使人的行为更加符合现代人的要求,使人的行为更加有教养,更加高尚。孔子说过:性相近,习相远,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决定着人生态度和行为习惯。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高尚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情操鼓舞人,才能塑造健全的人格。
2、人格培养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中心范畴,并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教育者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居于中心和主导地位,是实施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育者的人格形象和人格魅力在整个过程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的人格由渊博的知识、强烈的责任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个性形象、说话和讲课的方式与艺术、崇高的人生境界和价值追求构成,教师的人格魅力无论在课堂内或是课堂外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从而促进高尚人格的形成和健全。
3、人格培养和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点范畴,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最终是为了使其行为规范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要求,与社会的发展进步保持一致。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人是教育的目的,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就必须符合社会的要求。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必须与社会的发展进步保持一致。因此人格的培养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甚至是时代的前沿。尤其是高校大学生,要做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就要努力树立适合社会要求的人生理想和培养崇高的人格,为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积极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人格培养的本质要求
1、人格培养的创造性。创新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事物永葆青春的内在要求。创新就是要打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确立符合社会要求、符合时代要求的培养方案和目标。儒家以社会伦理为指导,注重培养“道德人”。西方中世纪以神价值为主导,注重培养“神性人”。资本主义社会受物的依赖性的影响,培养“经济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下,将人培养成“工具人”。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张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3]尊重人的生命存在,提升人的主体性。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以崇高的理想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鼓舞人,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启发人,加强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和努力塑造自由健全的个性。
2、人格培养的科学性。人格培养的科学性就是就是指对人格的培养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要求。人格培养的科学性在方法上,要求讲究阶段性,注重反复性并循序渐进。在内容上就要求指导思想必须是科学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培养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以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信念和高尚的人格。另外,人格培养还必须符合培养本身的规律,要善于积极扬弃,开拓创新。其次人格培养还要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符合社会的伦理道德要求。在此基础上,人格培养才有积极的意义,才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新闻采编《新闻采编》
《新闻采编》杂志,于195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4-1070/G2,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同行写真、...
高原地震《高原地震》
《高原地震》杂志,于198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63-1029/P,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地球物理、...
中国沙漠《中国沙漠》
《中国沙漠》(双月刊)1981年创刊,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业;中国地理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 《中国沙漠》办刊宗旨:本刊是以沙漠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年刊)创刊于2007年,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 《中...
地球《地球》
《地球》(月刊)创刊于1981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中国地质博物馆主办的部级期刊。是一本集前瞻性、性、科普性为一体的综合类...
济南市人民政府公报《济南市人民政府公报》
《济南市人民政府公报》(半月刊)于2005年创刊,曾用刊名:《济南政报》,为A4开本,月刊,全年12期。是由济南市人民政府主办,济南市政府办公厅承办并编辑出版的政府出版物。...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