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论中国古典舞作品中技巧的运用
论中国古典舞作品中技巧的运用
来源:互联网 sk006 | 李梅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中国古典舞   作品   技巧   运用   融合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 要:本文主要是针对中国古典舞作品中技巧的运用进行分析。在本文中,我分别对中国古典舞的意义、起源、发展和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分类特点进行了阐述,并采用举例对比等方法着重分析怎样巧妙合理的运用中国古典舞技巧,才能增强舞蹈美感及体现中国古典舞的感人魅力。另外我在本文中也举例说明了技巧在中国古典舞作品的运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弊端。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作品 技巧 运用 融合

  前言

  舞蹈是艺术之母,是人类文化的启蒙者,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表征。随着时代和艺术的发展,舞蹈的发展也越来越快,水平也越来越高,对舞蹈技巧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中国古典舞技巧是在借鉴了戏曲,武术和芭蕾等艺术门类的某些技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一种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具有形式美,以表达特定的情感和内容为终极目标。舞蹈作为技巧性极强的艺术品种,要高度重视技巧,并巧妙地运用在舞蹈作品中,特别是中国古典舞作品中技巧的应用,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升华感情、升华主题、增强舞蹈美感的效果,更能体现舞蹈艺术的韵味及魅力。

  一、中国古典舞的诠释

  (一) 中国古典舞的含义

  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歌德认为:“强壮、新鲜、愉快、健康的艺术,就是古典的艺术。” “中国古典舞,泛指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典范的舞蹈和当代人创造的具有古朴风格的古舞。”当代中国古典舞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从历史长期积累所形成的传统舞蹈当中,提取典型的舞蹈美学原则,又经过现代人的发展创造,结合当代技术特点和审美特征,广泛采纳了很多文化基因,借助中华文化母体孕育而生的舞蹈新品种。有其历史性,更具有风格性的意味,它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

  (二) 中国古典舞的起源与发展

  舞蹈的萌芽和形成时间可以远溯到人类发展的洪荒时期,而它的发展要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远时代的民间舞蹈。从周代开始到汉,两晋乃至唐代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门的乐舞人员,并对流传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 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为发展、创新民族舞蹈艺术,从蕴藏丰富的中国戏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并借鉴中华武术进行整理、研究、提炼,并参考芭蕾训练方法,建立起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同时,编排演出了《宝莲灯》、《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一系列具有中国古典舞风格的舞剧和舞蹈。随着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中国古典舞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一方面,舞蹈家们突破了仅仅局限于研究戏曲舞蹈的范畴,涉足到古代的石窟壁画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的资料之中,从而创造出许多别具一格的古典舞和古典舞剧,如《丝路花雨》、《编钟乐舞》等等,这些复古乐舞突出了雍容大度、精确严谨、清晰明丽的风格特点。另一方面舞蹈教育家唐满城、李正一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理论的革新、创造和实践,总结古典舞的运动路线、法则和阳刚、阴柔、节奏的内涵,从而使之不再有戏剧化、比拟化、行当化的痕迹,走向了舞蹈的主体意识和动作符号化的抽象功能。”他们把以往古典舞中的动律规律,提炼总结为若干以腰部为中心、进行圆运动的基本动作,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古典舞的运动空间。由此实践并产生了一大批优秀舞蹈作品。而舞蹈《黄河》中,就突破了戏曲的常规局限,不再是戏曲翻版,而是以大幅度的身体运动,把古典舞翻新成可以挥洒自如的表现思想和激情的人体语言,“从而使中国古典舞不仅从外形上而且从内在神韵上都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一致的东西,并形成细腻圆润、刚柔相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从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结合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

  二、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分类及特点

  中国古典舞的技巧是在借鉴了戏曲、武术和芭蕾等艺术门类的某些技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外形特点以及技术技巧的需要中国古典舞需要大幅度的软开度能力(柔韧性)和全面的素质能力,它对头、颈、肩、胸、腰、髋、上肢、下肢各个部位的回旋幅度要求很大,同时对力量的要求也很强,刚柔并济正是古典舞的一大特点。

  (一) 控制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技巧中的控制技巧,作为技术技巧单独分出来的一类,是演员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舞台表演的重要手段,控制的概念不仅仅是在一种造型上静止不动的能力(即稳定性),还应是全身在运动过程中的或局部,或整体、或原地、或流动的一种极强的身体的自我控制能力.

  (二) 旋转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技巧中的旋转技巧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直立转、第二类是民族舞姿转。直立转是躯干保持在垂直轴运动中的转,民族舞姿转则是躯干在拧、倾、仰不同形态上的转。它的特点是“走上身,留下身”,而它在不同层面的空间又分为上盘、中盘、下盘,上盘如“仰胸紫金冠转”,中盘如“斜探海转”,下盘如“探海转”、“大掖步转”。它的“身法性”很强,是用身法带动的转,必须延着起势的规律和动律起法儿,流动性与复合性比较强,空间变化幅度大,它可以由下往上转或由上往下转,还可以在转的过程中进行各种舞姿的复合和流动。

  (三) 翻身的特点

  “翻身是中国古典舞技巧独有的又最富有民族特性的技术技巧”,它的种类样式之多,变化之精彩,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所无法比较的。翻身技巧是围绕垂直面的立圆运动,以骨盆为轴心,上身在倾斜状态下进行三百六十度转体,脚下进行碾转。整个动作自始至终贯穿着拧、仰、俯和旁提的形态,充分体现了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和动的特点。

  翻身用各种不同的速度和节奏,不同的连接,不同的性格,产生不同的艺术感官效果,如慢的连绵不断的翻身,表现一种缠绵悱恻的感觉;快速的翻身,表现干净利索或轻快俏皮;急速有力的翻身则表现英武刚健。

  (四) 弹跳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技巧中的弹跳技巧非常丰富,它需要全面的能力,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轻、漂”,运动过程中要求松紧结合,讲究“发力在根,用力在梢”,讲究“寸劲”。既要有轻盈、伸展的起跳和空中感觉,又要有快速爆发起跳和身体在空中拧、仰等变化的技法能力。

  在弹跳方面,把原来的民族技巧加以提高和加强难度,把地面的身法动作向空中发展,在跳的同时呈现拧、倾、翻、闪、展、腾、挪。而空中横向转体的发展,就显示了我们民族技巧的特点和技术技巧性的加强。

  三、中国古典舞作品中技巧的作用及运用

  (一)中国古典舞作品中技巧的作用

  高尔基曾经说过:“艺术家不掌握技巧,就是最丰富的感情也会陷于瘫痪。”他的这句话证明了技巧在舞蹈作品中的运用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它可以增添舞蹈作品中的光彩,丰富舞蹈语汇,扩大整个舞蹈作品的表现力。同时,它还可以在古典舞作品中展示演员的平衡能力、旋转能力,以及柔韧性、灵活性等身体素质,让观众惊叹人高超的自我控制能力。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鱼雷技术《鱼雷技术》
《鱼雷技术》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
宋史研究论丛《宋史研究论丛》
《宋史研究论丛》半年刊,创刊于1990年,是由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主办。本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
畜禽业《畜禽业》
《畜禽业》(月刊)创刊于1990年,由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全国畜牧兽医期刊、一级科学技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农业科学学报(英文版)》)(月刊)邮发代码:2-851,创刊于2002年,全英文,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主办的农业综合性学术刊物...
中国调味品《中国调味品》
《中国调味品》(曾用刊名:调味副食品科技)1976年创刊,是调味品行业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技术刊物。几十年来《中国调味品》本着为行业服务,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宗旨,...
中外食品《中外食品》
《中外食品》杂志,于199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4823/T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政策·信...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