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信息科技 > 高职计算机教师继续教育绉议
高职计算机教师继续教育绉议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黄伟敏
【分  类】 信息科技
【关 键 词】 高职;计算机教师;继续教育;对策建议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针对高职计算机教师的现状,分析了高职计算机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高职计算机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提出了高职计算机教师继续教育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建立一套有利于高职计算机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继续教育体制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教师;继续教育;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8.5
 
Computer Teachers vocational crepe proposed continuing education
Abstract: Higher computer teachers for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 analysis of a comput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continue to exist on key issues on the computer teachers in higher education continue to the main content, a comput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to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ith a view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igher computer sets in favor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s ability to continu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to provide a reference point.
Key words: Higher; Computer teachers; Continuing education; Suggestions
 
1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用“半壁江山”来形容高等职业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位置。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2008年,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169所,占高校总数的61%以上。2007年,高职在校生为861万,约占普通高校的50%。从高校专业开设来看,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到2007年,全国开设数量最多的10大专业,计算机排名第二,有近80%的高等院校开设计算机专业。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而高职计算机教师由于其专业开设的广泛性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语言课程的开设,其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1. 高职计算机教师现状
    •  
高职教师年龄结构呈哑铃形,两头大中间小,专任教师中新教师多,兼职教师多为本科院校退休教师,中年教师严重缺乏。根据在上海的16所高职院校调研发现,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总体数量接近50%。
高职计算机教师学源结构单一[2],近70%的高职计算机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及由其他高校调入的,而有企业工作经验,从企业调入的所占比例不超过10%。
高职计算机教师职称结构偏低。高职院校普遍成立时间不长,近几年高职计算机教育的高速发展,使得各个高职院校大量吸收新生师资力量,其职称普遍较低。
  •  
近年来,由于IT产业的迅猛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技能人才的急需和高薪,使得高职院校中部分教学水平高、专业技能强的计算机老师,到社会受聘于某单位或自主创业,不再担任和过问教学工作,特别是骨干教师和应用型专业教师流失几率远远大于理论课教师。
  •  
据测算,当前人类科学知识的半衰期为3~5年,计算机知识的半衰期仅为两年多。如此高的更新频率,使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在毕业的时候可能就已经过时了。此外,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师资紧缺,刚毕业的毕业生,经过教育教学理论培训,获得教师资格证,就急于进行授课,缺乏专业技能,只能单一进行纯理论教学。而来自企事业单位一线的计算机教师具有高职称或拿到了某种职业资格证书,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但缺少相应的教学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将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仍局限学历补偿岗前培训、出国进修或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上。有计划地培训计算机学科(术)带头人,跟踪国际、国内学科前沿,改善教师知识结构,提高高职计算机教师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继续教育较少。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继续教育与学校办学的评价及教师的聘任、考核晋职相脱节,没有形成激励学校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激发教师自觉接收继续教育积极性的有效机制。
继续教育缺少保障体系,高职计算机教师编制紧张,课程教学任务重,教师继续教育安排无法落实,教育培训经费严重不足,个别院校领导重视不够,也制约了高职计算机教师的继续教育。
3  高职计算机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
3.1 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
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师多数来源于工科类院校,所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教育首当其冲。特别是针对当前高职学生入学生源复杂的情况,个性化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专业课教学法课程更有待加强。其次,通过继续教育能熟练地掌握现代技术和方法,以适应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学、虚拟教学的需要,用现代化教学的手段应用于教学。
3.2 加强跨学科的知识教育
计算机学科属于应用型学科,高职计算机教师不但要不断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还要进行跨学科的知识学习。一则及时了解其他知识学科的最新动态,拓宽知识面,提高个人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教师应该使其通过学习计算机课程后,能够将计算机知识运用到相关专业技术领域中,为其以后专业知识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提供工具。
3.3 加强专业实践能力教育
对于一所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应用水平和就业率密不可分,而学生的技能应用水平源于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高职计算机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加强,可以不断地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其多种技能及教学水平,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多方位的、灵活的就业能力,使学生在将来的职业道路上减少堵塞的可能性,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3.4加强科学研究实践活动的教育
信息技术发展的源泉,在于其广泛的应用性。这就要求必须加强教学与教研、科研的结合,教学教研相得益彰,鼓励高职计算机教师积极参加与教学相关的科学研究实践,在教学、教研、科研中勇于探索创新,推动产学研出成果,大胆探索适合职业教学特点的新路子,使教研、科研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1. 加强高职计算机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4.1转变高职计算机教师对继续教育目标的认识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4],是技能型人才,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的核心能力之一,继续教育是提高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需要。
相对于其他专业,高职计算机教育还担负着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高职计算机教师继续教育更是计算机教师专业化、跨学科化发展的深化阶段,它相比职前培养和培训来说更为重要,因为教师职后的时间更长、教学体会更深、专业目标更明确,也更容易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发生“质”的飞跃。
4.2 鼓励教师参加多层次、多方式的继续教育
计算机专业是个新兴的专业群,到1993年,全国才有137所高校开办了计算机类本科专业[5]。因此,较早毕业的高职计算机教师,学历普遍较低,可以根据院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采用脱产与不脱产结合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能源环境保护《能源环境保护》
《能源环境保护》杂志,于198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3-1264/X,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题探讨...
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
《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双月刊)1991年创刊,化工类综合性科技期刊;《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主要报道涉及硫、磷化工及化工粉体工程领域的科研、设计、生产等内容;注重...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于200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4975/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
全球传媒学刊《全球传媒学刊》
并非《全球传媒学刊》杂志官方网站。办理其他业务请直接联系杂志社。 《全球传媒学刊》杂志,于201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0-1270/G2,本刊在国内外...
上海艺术家《上海艺术家》
《上海艺术家》(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管、上海艺术研究所主办的以视觉艺术为中心、用图文并茂形式展示文化艺术风采的双月刊杂志。 重...
中国摄影家《中国摄影家》
《中国摄影家》杂志月刊,于198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