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经济与管理科学 > 基于公众视角的四川发展黑色旅游研究
基于公众视角的四川发展黑色旅游研究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张皖婷 赵磊
【分  类】 经济与管理科学
【关 键 词】 黑色旅游,公众舆论,四川地震灾区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四川地震灾区发展黑色旅游成为抗震救灾后舆论的热点,本文基于公众视角,通过对争论的问题进行归纳,运用黑色旅游研究理论出发,分析了舆论产生的原因,探讨了尚存争议的问题,并给出了在地震灾区重建时期发展好黑色旅游的建议。

  [关键词]黑色旅游,公众舆论,四川地震灾区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Dark Tourism in Sichuan based on perspective view of the public

  Abstract: Dark tourism developing in the Sichuan earthquake-stricken area has becoming a hot public argument. This article summed up these contentious issues and analyzed the reasons of argument by the theory of dark tourism, then discussed these contentious problem, giving some

  Suggestion on how develop dark tourism during the period of reconstruction.

  Key word: Dark Tourism, Public opinion, Sichuan earthquake-stricken area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至今已有将近半年的时间了,抗震救灾活动持续进行,灾区生活生产活动也在各方帮助下逐步得到恢复,接下来的灾区重建问题也提上日程。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黄金周里,到地震灾区慰问、缅怀,与灾区人民一同过年,成为游客赴四川旅游的新热点。一些地震遗址悄然成为新的旅游目的地。据统计春节黄金周期间,四川6个重灾市(州)共接待游客712.9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69亿元,占黄金周全省旅游总收入的四成[1]。当地政府也希望通过发展旅游来振兴四川旅游和引导灾区重建,特别是四川省政协委员、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新前提出一项尽快开放“黑色旅游”的建议,并在省政协网站公开发布(7月6日成都商报),引发一场对四川地震灾区是否应该发展黑色旅游的舆论争论。这引发作者对四川发展黑色旅游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关于四川地震灾区发展黑色旅游的争论分析

  王新前研究员在省政协网站上公开发布尽快开发黑色旅游的建议后,国内媒体竞相报道了大量的四川地震灾区发展黑色旅游的新闻和舆论,在Google里键入“四川黑色旅游”搜索结果显示约有1,200,000项符合四川黑色旅游的查询结果。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震遗址是否适合用来发展黑色旅游

  反对者认为用地震遗址来满足旅游这样的娱乐需求是不道德的。黄月侠拟文指出“试问那些在地震中遇难的死者知道那些夺去他们生命的废墟,甚至于未能清理出来的遗骸会成为满足未经灾难者探奇的“黑色旅游”资源,会有何感想和感受。请顾虑死者和生者的共同感受,震后四川旅游业恢复的方向如何走,还请三思”[2] 。学者吴祚来认为:“灾难从来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教材,而灾难遗址作为旅游文化资源,则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间隔,才有可能成为人们接受的观赏性对象”[3]。李书龙针对建立地震遗址指出“倘若大面积地保存地震遗迹(来发展黑色旅游),过度地宣扬地震所带来的悲伤情绪,对于灾区人民走出心理阴影显然是十分不利的[4]。”总之“或许,发展黑色旅游能够在短时期内带来可观的收入,有利于灾区的重建,但从长远的角度看,那实在是不合适的[5]。”赞成者则认为地震遗址是独一无二的宝贵旅游资源,“地震遗址的保护将集地震科考、学术研究、珍贵文物和旅游为一体,是世界无二的吸引游人的去处。”万应慧也就在地震遗址上开展旅游活动做了辩解:“在地震遗址上发展旅游是好事,旅游未必就是游山玩水,也需要肃穆与凝重,让游客的心灵受到震撼,让游客学会珍惜生活,这本身就是好事[6]。” “对比唐山痛失地震遗址空余纪念碑,四川应按世遗标准打造地震遗址,希望不久的将来,地震遗址会成为四川文化、旅游的又一张响亮‘名片’。遗址旅游是四川独有的打造世界级旅游地的机遇,应好好利用[7]。”唐山人也表示支持四川利用好地震遗址发展黑色旅游。

  四川灾区人民更多的是倾向于开发黑色旅游来加速家园重建。经大忠(省人大代表、北川县县长)接受采访时表示:“北川县城还没开放时,每天就有很多人去任家坪看地震遗址,双休日更是络绎不绝。这就是发展旅游是逼出来的机会[8]。”经大中介绍,灾后恢复重建,北川已提出保护文化、旅游兴县、崛起北川的发展战略,探索“北川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9]。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在《关于汶川地震遗址保护与纪念场馆建设的建议》中,建议以龙门山断裂带为主,沿汶川、北川、青川一线长约300多公里的范围内设立“中国汶川世界地质公园”。可见地震灾区已经将发展黑色旅游纳入重建规划中。

  (二)用“黑色旅游”来指代四川地震遗址旅游是否合适

  有舆论认为“把人们到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旅游取名为‘黑色旅游’,是极不可取的(刘先明)[10]。”吴祚来指出:“如果将灾难遗址参观或纪念名之为‘黑色’,这既是对当地受灾幸存民众的不恭,更是对那些死难者的不敬,我们以前听说过‘黑色’幽默,现在发展成了黑色旅游,将经济利益看成高于人性道德的价值,似有不当[3]。”四川当地政府提出利用机会发展黑色旅游,但是对外更多地宣称大力发展“地震遗址旅游”或“爱心灾区之旅”。可见用“黑色旅游”来指代四川地震遗址之旅在现实中多少有点难以让公众接受。

  (三)过早发展黑色旅游是否合适

  舆论反对者认为灾区开放“黑色旅游”不能说不能搞,而是说目前还未到时候。“从现在到今后几年时间,灾后重建,灾后恢复生产将是第一要务,此时灾区若开放‘黑色旅游’,势必要分散灾区上下精力,影响灾区灾后重建进程[11]。”吴祚来指出:“在地震博物馆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在灾区安全还没有真正得到保障之时,受灾地最需要得到的,是休养生息[3]。”“一方面灾区还没有能力安排游客的住宿和吃钣等问题;另一方面游客的安全也无法保证。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现在尽快开放黑色旅游的建议,都是相当不妥的[5]。”与此种观点争锋相对的是引发争论的王新前委员的建议,他认为“5·12汶川大地震举世瞩目,尽早开放地震遗址旅游可带动四川旅游业全面振兴。四川省应最早于今年国庆,最晚于明年元旦向海内外隆重推出汶川特大地震‘黑色旅游’。”而当地政府方面,四川省、成都市旅游局相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尽快开放‘黑色旅游’是好事,但必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我们也能够在国家旅游局的网站中看到诸如“北川重建的希望所在,那就是旅游先行。”“旅游梦让灾区站起来”等积极发展黑色旅游的报道,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府对发展黑色旅游引导灾区重建的态度。

  笔者认为引发这些争论的原因,一方面是公众对黑色旅游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字面或者现象的表面,没有深层次的了解黑色旅游的内涵及形成动机,所以会出现利用地震遗址发展黑色旅游是否合适及将地震遗址旅游称为黑色旅游是否合适的争论。另一方面原因是,现今地震灾区的社会心理状况及基础接待设施条件等方面是否具备发展黑色旅游的情况不明,从而引起各方对灾区发展黑色旅游日程的争论。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会计师《会计师》
《会计师》杂志,于200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6-1268/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工作研究、专...
吉林教育《吉林教育》
《吉林教育》杂志,周刊,于195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吉林教育杂志社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
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通讯》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创刊于1978年,是由山西师范大学主办的语文教学学术刊物。本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新闻出版总署认定的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华北地...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月刊)创刊于1956年,是由教育部主管、湖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要报道...
政治法学研究《政治法学研究》
《政治法学研究》创刊于2014年,是一部研究政治法学问题的专著,首先探讨了政治法的概念、类型、渊源、要素和功能,分析了政治法律关系、政治法与宪法典的关系、政...
黑龙江水利科技《黑龙江水利科技》
《黑龙江水利科技》杂志,于197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3-1269/TV,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科技...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