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论文
课题
会议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与 工科、文科、艺术类专业对接点研究

【关键字】大学语文;“模块教学”;专业对接点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刘维维

【单   位】

【摘   要】  摘要:针对工科、文科、艺术类学生在所学专业特点,知识积累程度,个性特征等方面的不同。探索不同专业“大学语文”主导教学内容的差异,即针对不同专业学习者,&ldquo


  摘要:针对工科、文科、艺术类学生在所学专业特点,知识积累程度,个性特征等方面的不同。探索不同专业“大学语文”主导教学内容的差异,即针对不同专业学习者,“大学语文”课中提出的“模块教学”模式在时间及内容上要有不同的分配和侧重。

  关键词:大学语文;“模块教学”;专业对接点

  (一)

  “大学语文”课是一门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文学鉴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基础课程。目前高校语文教育面临课时减少、教学内容重复中学语文教育内容、学生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等尴尬。[①]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其中之一还要源于“大学语文”课程自身建设的缺失。因此,如何建构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语文”新的人文内涵,创新“大学语文”课教学内容,拓宽“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思路,真正的发挥语文课的人文光辉和育人魅力,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反馈,以“实践”、“应用”为出发点,以人文素养的积淀和学习者能力的提升为最终目标,在教学内容上提出了“口语实训教学”+“文学理论知识教学”+“应用文写作教学”+“人文知识生活化教学”的“模块教学”模式。通过几大教学模块的有机融合,力求做到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课堂听讲情况;锻炼学生即兴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解决将来生活中,或者是在公务员考试中即将面临的写作问题;让学习者借助文学和生活有机的融合,将人文精神内化。

  “模块教学”模式的建立既有利于学习者明晰语文教育的功用性,又可以彰显人文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更重要的是,提高了针对教授对象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时间分配的灵活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二)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与工科、文科、艺术类专业对接点研究主要指的是:针对工科、文科、艺术类学生在所学专业特点,知识积累程度,个性特征等方面的不同。探索不同专业“大学语文”主导教学内容的差异,即针对不同专业学习者,教学内容中的四个模块在时间及内容上要有不同的分配和侧重。

  工科的专业设置与生活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工科专业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学生以男生居多,理工科知识掌握相对牢固;学生们善于思考、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由于受到社会价值取向、学校办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工科专业的学生对能够指导实践和解释实际问题的理论需求较高,对实用性不是立竿见影,形式色彩浓重的知识缺乏兴趣。[②]

  工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更侧重学生专业实践知识的汲取和动手能力的提升,有的甚至以增加实践环节、凸显应用教育为由取消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内容。学生对人文课程不重视,对人文知识不屑一顾。笔者在这里想澄清一点,任何专业的设置都要依托教育的本质——育人。如果脱离教育的本质狭隘的来谈本科专业教育,那么专业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文字写作能力薄弱,生产或设计出来的成果缺少人文的厚重感。

  为了使学生们能流利的说一口普通话,熟练的掌握各种应用文写作技能,在生活中体味人文精神的魅力。针对工科专业学生教学时,将侧重“模块教学”模式中“口语实训教学”、“应用文写作教学”、“人文知识生活化教学”等教学环节。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寻找对接点,比如在针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上课时,在讲到《断魂枪》一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时,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思考如何在产品设计中融合进民族文化。在讲到《民贵君轻》一文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时,启迪学生们如何在工作岗位和磨具制造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态度和设计理念等等。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这样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设置是感兴趣的,他们觉得这样的知识是有用的。

  文科专业设置差异较大,但基本上要依托中文教育体系,文科专业的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学生以女生居多,与工科学生相比具有较强的感性思维,文科知识掌握相对牢固;学生们学习勤奋刻苦、思维缜密、学习自觉性高。文科专业的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普遍较强,文学理论知识也相对扎实,但学生思维不够活跃,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为此,笔者在课程内容四个模块中侧重在“文学理论知识教学”和“人文知识生活化教学”两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相应的增加文学理论知识的深度和难度,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及启发性语言的运用,让学生灵活地将人文知识延伸到生活,在生活中敏感的扑捉人文精神的闪光点。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文学理论知识基础不是很扎实,学生有个性,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和发散思维。性格活泼外向,组织纪律观念比较薄弱,反感过多的限制和约束。学生们对专业以外的知识缺乏兴趣。针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学者首先面临的是如何调动学习者学习兴趣的问题。经过思考,将理论教学时间缩短。由于学生们已经习惯了专业课当中那种相对松散的教学组织形式,想让学生们坐足90分钟是不现实的。考虑到如何在缩短教学时间的同时又不降低教学质量,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整合与安排。首先,降低“文学理论知识教学”模块中理论知识的难度和深度。其次,尝试不断变化教学方法,尽可能多的运用教学手段。每节课留出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以实际操作的方式展现所学内容与专业联系。例如,在讲到戴望舒的《雨巷》一文时,在分析讲解完整个作品之后,让学习者结合作品的意境画出他们心中的“江南雨巷”和“丁香姑娘”。在讲到《断魂枪》一文时,让学生们分小组表演出作品中的核心情节等等。再次,加大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调动学生们课堂实践环节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三)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与工科、文科、艺术类专业地接点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对于如何恰当地寻找到该门课程与各专业的对接点,让内容的结合不牵强附会,还需要教学者有意识地拓宽知识面,认真备课及组织教学内容,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与工科、文科、艺术类专业地接点研究有利于彰显人文素质教育的丰富性和全面性,进而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添砖加瓦。该研究同时也是大学语文课对自身建设的一次挑战,更是对自身发展的一种探索,探索的路途中必将充满荆棘和坎坷,但因为其承担着对受教育者生命洗礼甚至是锻造这样重大的责任,所以它的探索义无反顾,执着不变。

  参考文献:

  [1]李娟.《大学语文》的教学原则论[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5):69-70.

  [2]梅光泽.大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6):12-15.

  [3]邵红梅.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及教学实践性探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0(6):119-122.

  [4]李冬英.大学语文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25(4):39-41.

  [5]陈曙雯.浅议理工科院校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J] .气象教育与科技.2007,(1):10-13.

  [6]陈桂华.守黑望白——现代语境下的大学语文及其教学思考[J] .理论月刊.2007,(12):98-100.

论文推荐 +更多
不锈钢在4-甲基咪唑缓蚀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长庆油田第一净化厂外输污水配伍性试验研究
低烟耐火材料聚氧化磷腈的合成与表征研究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煤中总硫含量的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巷道贯通安全技术
登录 注册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