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论文
课题
会议
果树下小麦稳产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

【关键字】

【出   处】 2018年 1期

【收   录】中文学术期刊网

【作   者】李荣莲 排孜来提托合提 吾布力拖呼提

【单   位】

【摘   要】  近年来和田地区大力发展林果业,和田受水资源和耕地的限制,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果树只能定植在农田,目前和田地区小麦种植面积 100多万亩,其中果树下小麦占70%多,果树定植


  近年来和田地区大力发展林果业,和田受水资源和耕地的限制,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果树只能定植在农田,目前和田地区小麦种植面积 100多万亩,其中果树下小麦占70%多,果树定植密度较高,亩定植14-74株,果树下种植小麦的生产能力、土壤养分状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果树的生长,间作的小麦出现减产,如何提高小麦和果树种植的整体效益,最大能力发挥小麦果树综合生产能力是我们研究的主题。通过项目的实施,针对调查研究结果,提出了果树种植条件下小麦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将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改变由于果树下种植小麦过分消耗地力给小麦果树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项目关键技术在于采取科学合理的小麦播种模式、科学行间距比例、不同品种正确的播种量、科学施肥技术、灌溉技术,果树整形修剪技术等在具体的小麦和果树种植模式间进行搭配,达到最优化组合。

  一、主要研究的内容及指标

  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是调研果树下小麦种植模式及不同模式占地面积比例。二是调研果树下和大田小麦的基本苗、成穗数、千粒重等产量结构。三是取土化验果树下和大田小麦土壤养分含量状况。四是针对调查研究结果,提出果树种植条件下小麦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将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二、调查以下内容和方法

  1、果树下种植的小麦、果树与果树之间种植的小麦(简称果树行间小麦)、大田种植的小麦三种种植模式产量结构的调查。

  2、果树下小麦,根据树冠大小在果树冠下进行调查,。

  3、果树与果树之间种植小麦,在果树行间进行调查。

  4、大田小麦在没有种植果树的条田进行调查。

  5、小麦品种为和田地区主栽品种新冬20。

  6、树种为核桃树、杏树、枣树三种,分1-10年不同树龄分别调查。

  7、调查果树下小麦占地比例,小麦种植面积、果树下小麦种植面积,核桃树、杏树、枣树等占地面积。

  8、定点调查5年以上果树下和大田小麦的基本苗、总茎数、成穗

  数、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结构及越冬死亡情况。

  9、小麦成熟时取回定点调查的小麦样品进行室内考种。

  10、大田小麦与果树下小麦土壤肥力变化状况测定。

  11、调查拔节期次生根数量。

  12、叶面积和叶面积系数测定:在小麦抽穗后进行叶面积和叶面积系数的测定。

  三、不同模式果树与小麦占地面积的调查研究

  和田果树下小麦栽培,果树行距有4、6、8米等多种配置模式,间作的作物有小麦、玉米、豆类等。果树行距8米的模式小麦占地面积81.25%,果树占地面积18.75%。果树行距6米的模式小麦占地面积75%,果树占地面积25%。果树行距4米的模式小麦占地面积62.5%,果树占地面积37.5%。果树行距小于4米以下模式,小麦占地面积62.5%,果树占地面积37.5%。随着果树行距的缩小,果树占地面积逐渐增大。

  四、小麦种植模式的调查研究

  1、果粮间作地一般预留林床宽1.2-1.7米。

  2、果粮间作地根据不同林果定植行距选择4:1、6:2、9:2和等行距播种模式,小麦收获后复播矮杆经济作物和其他豆、瓜、蔬菜等作物。

  3、果树行距为8米的小麦播幅

  4:1模式:麦带宽50厘米,空行20厘米。预留林床宽1.2米。可播10个播幅,40行小麦,小麦带内平均行距16.7厘米。果树占地面积15%,小麦占地面积62.5%,空行套种玉米占地面积22.5%。

  6:2模式:麦带宽70厘米,空行50厘米。预留林床宽1.3米。可播6个播幅,36行小麦,小麦带内平均行距14厘米,果树占地面积16.25%,小麦占地面积52.5%,空行套种玉米占地面积31.25%。

  9:2模式:麦带宽110厘米,空行70厘米,预留林床宽1.5米。可播4个播幅,36行小麦,小麦带内平均行距13.75厘米,果树占地面积18.75%,小麦占地面积55%,空行套种玉米占地面积26.25%。

  4、果树行距为6米的小麦播幅

  4:1模式:麦带宽50厘米,空行20厘米。预留林床宽1.3米。可播7个播幅,28行小麦,小麦带内平均行距16.7厘米,果树占地面积21.7%,小麦占地面积58.3%,空行套种玉米占地面积20%。

  6:2模式:麦带宽70厘米,空行50厘米。预留林床宽1.7米。可播4个播幅,24行小麦,小麦带内平均行距14厘米,果树占地面积28.3%,小麦占地面积46.7%,空行套种玉米占地面积25%。

  9:2模式:麦带宽110厘米,空行70厘米,预留林床宽1.3米。可播3个播幅,27行小麦,小麦带内平均行距13.75厘米,果树占地面积21.7%,小麦占地面积55%,空行套种玉米占地面积23.3%。

  5、果树行距为4米的小麦播幅

  4:1模式:麦带宽50厘米,空行20厘米。预留林床宽1.4米。可播4个播幅,16行小麦,小麦带内平均行距16.7厘米,果树占地面积35%,小麦占地面积50%,空行套种玉米占地面积15%。

  等行距模式:预留林床宽1.5米。小麦带内行距15厘米,种植17行小麦,果树占地面积37.5%,小麦占地面积62.5%.。

  6、果树行距小于4米的小麦播幅:

  等行距模式:果树行距小于4米以下的采用等行距播种,预留林床宽1.5米。果树占地面积37.5%,小麦占地面积62.5%。

  以上种植模式,小麦占地面积基本达到50%以上。4:1和等行距小麦占地面积最大达62.5%。

  五、果树间作小麦在光能利用上存在矛盾

  目前麦田中果树的定植密度较高,特别是红枣1.5X6米的占红枣种植模式的27.9%,杏树4X3米的占杏树种植模式的57.05%,核桃树5X5米的占核桃树种植模式的23.43%,随着果树的生长,间作的小麦出现减产,特别是五年以上的果树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距离果树越近,小麦生长空间光照强度越低,分蘖越少,成穗率越低,造成小麦减产。根据对六年以上核桃树下小麦产量的调查,靠近果树的小麦平均产量336.28公斤,果树中间的小麦平均产量379.26公斤,靠近果树小麦产量比果树中间小麦产量低42.98公斤。小麦与果树间作,小麦和果树形成复合体,小麦和果树在光能利用上存在着矛盾。

  六、果树下小麦产量结构的调查研究

  在单作麦田里由小麦一种作物组成单一群体,群体组成是主茎与分蘖、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的比例,这些比例的大小与群体内的透光情况、麦穗的大小、个体发育的程度、群体内部环境状况,如温度、光照、湿度、空气成分、通风和土壤情况等都有密切关系。

  在小麦与果树间作的麦田里,是由两种以上作物组成的复合体,情况比较复杂。小麦叶面积指数与果树叶面积大小有关系。根系发达与否与群体大小密切相关,群体越大,光照条件越差,植株的有机营养不足,不仅影响叶片的营养和功能,而且根系的生长发育也受到抑制,特别是次生根发育受到的影响更大,在过度密植的条件下次生根形成少,甚至不产生次生根。根据调查拔节期果树下小麦次生根数量12.6条,大田小麦次生根数量15.17条,果树下小麦比大田小麦少2.57条。

  分蘖成穗率:果树下小麦基本苗30.99万,总分蘖54.39 万,亩穗数37.63万,分蘖成穗率28.22%;果树行间小麦基本苗30.99万,总分蘖55.22万,亩穗数37.65万,分蘖成穗率27.34%;大田小麦基本苗30.99万,总分蘖61.41万,亩穗数40.46万,分蘖成穗率30.37%。从分蘖成穗率上看,果树下小麦和行间小麦分蘖成穗率差异不大,分别为28.22%和27.34%,大田小麦分蘖成穗率高为30.37%,大田小麦分蘖成穗率比果树下小麦分蘖成穗率高2.15%。

  穗粒数:果树下小麦穗粒数30.59粒,果树行间小麦穗粒数31.86粒,大田小麦穗粒数30.95粒,三种小麦种植方式穗粒数之间差异不明显。

  千粒重:果树下小麦千粒重32.45克;果树行间小麦千粒重36.92克;大田小麦千粒重38.69克。从三者的千粒重上看差异非常明显,大田小麦千粒重分别比果树下小麦和果树行间小麦千粒重高6.24克和1.77克,果树行间小麦千粒重比果树下小麦千粒重高4.47克。

  亩产量:果树下小麦亩产量301.35公斤,果树行间小麦亩产量367.15公斤,大田小麦亩产量410.23公斤。大田小麦亩产量比果树下小麦和果树行间小麦亩产量分别高108.88公斤和43.08公斤;果树行间小麦亩产量比果树下小麦亩产量高65.8公斤。

  三种树种之间小麦亩产量:核桃树下小麦亩产量372.71公斤,核桃行间小麦亩产量354.58公斤;杏树下小麦亩产量270.54公斤,杏树行间小麦亩产量372.48公斤;枣树下小麦亩产量260.8公斤;枣树行间小麦亩产量374.39公斤。可见核桃树下和核桃行间小麦亩产量最高居第一位,杏树下和杏树行间小麦亩产量居第二位,枣树下和枣树行间小麦亩产量居第三位。

  不同树龄之间:1-2年或3年的小树,特别是树冠较少的果树,对小麦产量影响不大,4年以上的果树对小麦产量有影响,不同树龄之间的对产量有差异,但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七、果树下小麦和大田小麦土壤养分含量状况

  大田小麦有机质20.16克/公斤、碱解氮71.4毫克/公斤、速效磷12毫克/公斤、速效钾151毫克/公斤。 果树下小麦有机质18.98克/公斤、碱解氮69毫克/公斤、速效磷14.3毫克/公斤、速效钾114.17毫克/公斤。大田小麦的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均比果树下小麦含量高。 特别是速效钾大田小麦比果树下小麦高32.26%;唯有速效磷大田小麦比果树下小麦低2.3毫克/公斤。

  八、提出果树与小麦间种情况下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通过对果树下小麦稳产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的实施研究分析,提出果树间种小麦情况下小麦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相关措施:

  (一)果树下小麦高产稳产可持续生产水肥调控技术

  为保证作物整个生长期内持续不断得到养分供应,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应该采用有效的施肥方法。

  1、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满足作物对各种养分的需求,充分发挥基肥的作用,果树下小麦配方施肥方:N30:P25:K12=1:0.83:0.4;大田小麦配方施肥方案:N30:P18:K11=1:0.6:0.37

  2、长效肥和速效肥相结合,长效性肥料施入土壤耕层的中下部,在土壤耕层的上部施入速效性肥料,做到分层施肥,长效肥与速效肥相结合以适应不同时间根系的吸收能力,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

  3、集中施肥:肥料开沟追施,可以将少量肥料集中施入小麦播种行间,对于磷钾肥来说,集中使用可以减少与土壤接触面,防止肥料被土壤大量固定,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4、果树有其自身生长发育特点,在小麦施肥的同时,可在树冠周围(环状),适当多施肥料。根据养分平衡施肥估算方法推算,果树下小麦比大田小麦应多施磷肥7公斤,多施钾肥1公斤。

  5、根外追肥:在小麦生长前期,分蘖-拔节期针对果树下小麦亩喷施钾肥150克/亩,钾肥能够提高作物体内纤维素的含量,可以防止小麦中后期倒伏。小麦生长的后期,根系吸收养份能力减弱,根外追肥能及时补充根系吸收养分的不足,一般孕穗到乳熟发现小麦有脱肥早衰现象,亩喷磷酸二氢钾和尿素混合液各200克。

  (二)选择经济效益高的种植模式

  1、采取缩小小麦行距方式,留行套种模式的小麦带内行距为11-13厘米,等行距模式改传统小麦20厘米为15厘米,增加小麦的播种面积。

  2、果树行距为6-8米的可以采用4套1;6套2;或9套2种植模式。

  3、果树行距为4米的采用4套1或等行距种植模式。

  4、果树行距为4米以下的采用等行距种植模式。

  (三)推广果树整形修剪技术

  小麦与果树间作麦田里,小麦和果树组成复合体,小麦和果树在光能利用上存在着矛盾,与小麦间作的果树由于不进行果树整形修剪,任其自由生长,常表现为枝条密生、交叉、重叠,树冠紊乱、郁闭,透风透光不良。整形修剪可以调节果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创造良好的微域气候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更有效的利用空间,有良好的树冠结构还有利于通风,调节温度和湿度,可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九、推广应用的效益

  经济效益:推广面积达到70万亩,前三年果树下小麦亩产量301.35公斤,亩产值662.97元,亩成本320元,亩纯收入342.97元。2009年果树下小麦亩产量349.45公斤,亩产值768.79元,亩成本350元,亩纯收入418.79元,总纯收入2.93亿元,新增亩产48.1公斤,增产15.96%,新增亩纯收入75.82元,新增总纯收入5307.4万元。

  社会效益:和田受水资源和耕地的限制,果树间种小麦复播矮杆的豆类、瓜类、蔬菜类经济作物,形成了一种多熟立体种植模式。通过科学的推广立体栽培模式的综合栽培技术,充分利用水、肥、地力、时间和空间,提高复种指数,既能解决粮食、饲料的问题又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变农村经济面貌,发展种植粮经作物社会效益显著。

  生态效益:果树与小麦间种小麦在灌浆和成熟期,可降低小麦的群体温度和风速,提高田间湿度对小麦籽粒灌浆,抵抗和降低干热风的影响有重要作用。该项技术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不同时段的自然资源,避免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浪费,以获得最大的系统生产力,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论文推荐 +更多
不锈钢在4-甲基咪唑缓蚀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长庆油田第一净化厂外输污水配伍性试验研究
低烟耐火材料聚氧化磷腈的合成与表征研究
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煤中总硫含量的研究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巷道贯通安全技术
登录 注册 投稿